《清朝诗歌·王士禛·雨后观音门渡江》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朝诗歌·王士禛·雨后观音门渡江》诗词原文|题解|赏析|配图

题解

王世禛《雨后观音门渡江》这首诗,写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作者从扬州到南京的路上,渡江时写的。这首诗描写渡江时所见到的晚景,借景生情,抒写对南朝史事的感慨。

原文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释

①观间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 ②依约:隐约,不分明貌。 ③没:隐没。 ④楚火:楚地的渔火。楚地,指南京以西一带,春秋时为楚国地,故称。次第:按次。 ⑤麾扇渡:地名,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据建业。顾起兵讨陈敏,与敏军夹河而阵,荣以羽扇麾之,敏军遂溃,原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⑥踏歌:谓唱歌时以足踏地为节拍。《宣和书谱》:“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石头城:南京的别称。 ⑦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合称,是我国历史上几个短命的王朝。

赏读

这首的上半首写了作者渡江时见到的晚景,“饱挂轻帆”指扯起帆,风吹帆饱满,正好在暮晴时渡江。“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依约”隐隐约约。“落潮平”指正在落潮时,江面较平。这句是写在长江上向远处的江面望去,隐隐约约看到落潮时,江面比较平,“吴山带雨参差没”中“参差”指山高低不平,“没”隐没 。这句诗是说雨后,吴地的山还带雨,还被雨云笼罩着,由于山高低不平,在雨中隐没,“楚火沿流次第生”是说作者在渡江时,天色从黄昏到夜晚了,渔火先后点起来了。这四句诗描写了渡江时亲眼见到的景物,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首诗的后半首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名士”指顾荣。“踏歌”指用足踏地为节拍唱歌。“石头城”指南京,也指南朝,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作者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作者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如前半首中“饱”“轻”都用得真切,风足帆张起来感觉到轻快。还有雨后的山,夜晚的渔火,以及结合“吴山带雨”“楚火沿流”写出了山的“参差没”与火的“次第生”。这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如后半首中,作者两处用典“终怨石头城”和“秦淮玉笛声”。作者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怨谁呢,伤心什么呢,南朝究竟有什么伤心史呢?作者写得非常含蓄,有一种读这首诗不免要翻一翻历史究竟如何的念头,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