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思想的金杖精神的武装》
思想的金杖精神的武装
▲韦晓东
诗词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属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有多种尺度。一般文人、雅士的诗词创作应作如是观,一代伟人的诗词更应作如是观。
社会的进步依赖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历史往往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纵向来看,不同社会阶段的更替并不仅仅指权力的移交,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社会生产关系为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作的调整,这就包括了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哲学思潮的变迁、文化现象的呈现、传播媒介功能的拓展。其中,艺术门类则是以某种恒定的规律,在社会生活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向前发展。从横向来看,除要比较几个不同社会形态的情况之外,还需就某一特定的时代作多侧面的评判。这里,从历史学的意义来说,政治因素不再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而应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予以更多认识。此外,还应从情感、心理、意志、教育、宗教、传统等角度,对社会发展给予一定的促进力。因而,考察社会的变迁就有了多项参照系统,而这些参照系统在反映历史的同时,又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甚至诸多因素可以完美、完整地统一于具体的物体之中,并在社会这棵大树上结出各种各样的果实。可以这样说,这些参照系统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部分,是整个社会赖以前进的持久驱动力和维持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诸方面发展的有力条件,是不同时代赋予人类社会永久的财富。
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大都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文化崇尚决定的。以集团、阶层的需要所形成的上层文化虽要受历史诸因子的制约,但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它的创造、革新往往更多地烙上领导者的意志。这种影响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权力因素,从文化的物质态、制度态、精神态三方面规定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规模、流向、流量,总体的影响作用也许是缓慢、朦胧、无形的,但具体到某一确定的文化事业或艺术门类,则是迅速、清晰、有形的。
从建国初到1976年,甚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领导者意志的首推毛泽东诗词。它一方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好的艺术实践,一方面又成了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力赞民歌、提倡新诗,同时又身体力行写作古体诗词,这样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促成了他提出“双百”方针。这条党的文艺总方针虽一度受到歪曲,但由此造成的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欣欣向荣的文艺,却是有目共睹、有史为证的。从中,人们汲取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力量,得到了一整代社会主义文艺精品的审美熏陶。至于毛泽东所倡导的民歌、古典诗词等艺术形式,在“大跃进”、“四五”运动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由于作者历史地位的特殊性,毛泽东诗词对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文学、文化的界限。这种多层面的影响,成了特定历史时期价值标准评判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统。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集体产物,那么作为毛泽东思想一个重要组成——毛泽东诗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共有的宝贵思想精髓和优秀的艺术宝藏,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毛泽东贡献给中国革命和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珍品;而且还因其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感染力量,以及对文明古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光大的作用,因毛泽东卓越不凡的领导魅力,从而最终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一块最美的风景。毛泽东诗词实际上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艺术写照,是那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农民儿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一整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知识分子怀抱世界、挚爱祖国的心路历程,是几个时代几亿人民所营造的艺术宫殿中一颗光彩明珠。它那夺目的光芒穿过时间的隧道,从历史广漠的阡陌上掠过,洒遍九州的山山水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今天,将来,甚至久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