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闹元宵》原文与赏析
童儿放学店未开,家家锣鼓喧如雷。新年风物幸无事,买得元宵灯未试。夹雨夹雪七五三,更将走马为筱骖。迎春既过复迎喜,爆竹烧残闹房已。更缚风鸢一尺长,街头又看东风起。
这是一首以儿歌童谣形式写出的反映清代京师元宵节前后民风民俗的诗。每年元宵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敲击锣鼓铙钹,并伴随以歌谣演唱,这就是“闹元宵”。歌谣演唱有各种名目,如 《跳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等等。他们三五人为一队,每人手执一种乐器,其他儿童多人围绕跟从,边走边敲打,满街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这种活动,因是边走边唱,所以俗称‘走马锣’。无名氏写作的《闹元宵》的乐府民歌,便是反映这一具体民俗的。
这首歌的首二句“童儿放学店未开,家家锣鼓喧如雷”,写的是儿童在春节期间已放假,商业店铺均已关闭,人们闲暇无事。店未开,这里指的是,商业店铺在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五天中,按例都关门闭店休假。这几日便是家家户户开始庆贺新春,歌唱玩乐之时,到处敲锣打鼓,喧声如雷。
三、四句“新年风物幸无事,买得元宵灯未试”,写的是新年(即今之春节)过后元宵节将临之时,仍处于新春游乐之期,大家都不去忙于公务或生计,这是新春期间的特色。元宵节虽还未到,但元宵灯却已买来备好,在尚未到上元放灯观灯之时,即“灯未试”之时,人们便开始做这些游乐庆贺活动了。
五、六句“夹雨夹雪七五三,更将走马为筱骖”,这“夹雨夹雪”既是当时的气候特色,又是他们活动方式的一种名目,这“七五三”均是单数,是否指的是正月初七、初五、初三,今已不敢妄言。正是在这些日子中,儿童均以骑竹马为戏。“更将”是“加之以”、加上的意思。“筱骖”,筱(xiao),小竹、竹箭,这里指竹竿。骖(can餐),原义是一车驾三马,这里指的是马,所以用骖字是为了压韵。可见,筱骖即男孩胯下拖竹竿当马骑的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竹马即同此。意为此际儿童更为欢悦。争相骑着竹马参加庆贺活动。
七、八句 “迎春既过复迎喜,爆竹烧残闹房已”,是写元宵节过后的情况,把时间一下子拖后了十几天。意为此时还是娶妻结婚的好时光,“迎喜”即参加婚礼活动,此时也是大放爆竹以示庆贺,夜晚之时还要向新郎新娘 “闹洞房”。这样又为迎新春的活动增添了喜庆色彩。
九、十句 “更缚风鸢一尺长,街头又看东风起”,把时光又向后拖了些时日,即正月中下旬和二月初时。春风吹起,又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鸢,即风筝,也称纸鸢。这时,街头巷尾处处放起风筝,人们仰头观望在东风(春风) 中飘荡的纸鸢,春天的景象更加浓重了。
全诗十句,是反映民俗的民歌中句数较多者。分别写了京师市民春节之后的 “闹元宵”活动、“迎喜”活动和放风筝活动。十句诗紧紧抓住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情绪欢快,语句热烈,也表现了当时的 “喜庆升平”的景象。从这首乐府民歌所反映的内容和心绪来看,当产生在乾隆至嘉庆和道光初年时,即鸦片战争之前的 “承平时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