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歌》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

爱养将士同心肝。䯀骢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

弃我䯀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 “陇上”,即古陇城,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公元318年,南匈奴人刘曜在长安称帝,建立前赵政权,并入侵东晋领土。陈安是晋南阳王司马保的部将,他领兵全力抵抗匈奴族的入侵,在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多次与刘曜部队作战。后来,陈安被刘曜包围在陇上,他率部突围南走陕中,刘曜遂又派猛将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击。陈安左手拿七尺大刀,右手持丈八蛇矛,率十余骑奋力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遇害。他死后,陇上百姓便作了这首歌谣来哀悼、纪念和歌颂他。

这首歌谣可分为四小段来读。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这三句为第一小段,写陈安爱养将士的品德。 “䯀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四句,为第二小段,写陈安与敌兵奋战时的情景。“䯀(nie)”,指马奔驰状。 “骢”,是指青白相间的杂色马。“父马”,即公马, “铁锻鞍”,即铁制的马鞍。 “荡”,指冲击。 “决”,指溃散。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陈安骑着骏马,奔驰在战场上,他挥舞着七尺长的大刀如急流一样迅疾,他手执丈八蛇矛到处冲杀、盘旋;他冲到哪里,哪里的敌人就溃退逃窜,没有人能够挡得住他。这四句,是对沙场上的陈安的生动描绘,充分展现出这位壮士的英勇形象。 “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䯀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三句为第三小段,写陈安兵败遇难的经过。陈安在与敌兵三次激烈交锋之后,失去了蛇矛,他便与五六个士兵逃入深山。后来他打算去取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南)的军队来解陇西之围,但突围之后才知这两地已被敌兵攻破,于是不得不南走陕中,后被俘遇难。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这两句是人们对陈安的哀悼。“水”,指陇水; “河”,指黄河。陇水西流入洮水,洮水又入黄河,东流到海。这里用流水比喻陈安的长逝。 “奈子何”三字,则以感叹语句,深情地表达了陈安死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这首悲壮的颂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首先在于,它生动地塑造了陈安的壮士形象。歌中不仅对陈安的外形、品德作了描写,而且对战场上的陈安形象进行了精心刻画。通过写他驰骋骏马,挥舞大刀,盘旋蛇矛,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壮士呼之欲出。

其次,这首歌谣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其深挚的感情。它灌注了陇上百姓对这位抗敌英雄的敬仰和爱戴,包含着他们的悲痛和忧伤。 “弃我䯀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中,两个“我”字显得格外亲切,其中渗透着陇上百姓对陈安的质朴感情。 “一去不还奈之何”,更是如泣如诉,情见于词,这些都使得这首歌谣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古人云:“强,勇者所好也,北方以刚猛为强。”(郑玄笺《礼记·中庸》)陈安正是这样一位刚猛的强者。这首《陇上歌》也正是把他作为刚猛的强者来塑造、歌颂的,显得格调苍凉、沉郁,具有阳刚之美和悲壮之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