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元好问》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 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 谁为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 铜槃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 留着青城阅古今。

元好问字裕之, 自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是拓跋氏后裔,自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姓元。他生长于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金朝,金朝虽在建国时攻占了宋朝的北中国,但到金哀宗完颜守绪的时候,由于内部矛盾,自相残杀,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兴起,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人,终于在哀宗天兴三年(1234)金朝被蒙古族灭亡。

元好问当时任金朝的左司都事,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蒙古大军两次围攻京城汴京(即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市),他在汴京过着“围城十月鬼为邻”的生活,至十二月,哀宗出城渡河,次年春,金守将崔立开城投降蒙古,四月间,元好问和金朝其他大官一起,被蒙古军“羁管聊城(今山东聊城)”,成为一楚囚。

癸巳即金天兴二年(1233),四月二十九日是他们被蒙古军“羁管”,押解出京的日子。

这首诗以回忆往事开头,金朝自完颜亮正隆年间开始,为了与逐渐强大频频人侵的蒙古人和好,常常举行“宴赐”,明昌二年起规定每五年宴赐一次,金统治者把这笔支出转嫁于民,诗人第一句就说当塞外一开始要百姓捐“宴赐金”的时候,蒙古人南下的“牧马”就飞奔起来了,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向外族屈膝求和的不满。

次联“灞上真儿戏”指的是金朝的一大蠹政,即所谓“签军”,刘祁在《归潜志》中记载:“每有征伐及边衅,辄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有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号泣动乎邻里,嗟怨盈乎道路。”这样的军心,又怎能作战。这在诗人是早就“知”的,但是他“只知”此举之腐败,却未料其严重结果是“神州遂陆沉”,国家竟就这样断送了。对统治者的抨击和灭国的愤懑,不言自明。

第三联用了两个典故,“华表鹤来”是一个神话,说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功,化为白鹤,飞到辽东城门的华表柱上,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学冢累累。”诗中采用“城郭如故人民非”之意,如今国亡人去,即使神仙回来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是“鹤来应有语”之意。

第二个典故“铜槃人去”,指魏明帝曹叡下诏命宫官把汉武帝所造承露铜盘和铜制仙人以掌擎玉盘者都拆下来,运到洛阳放在魏宫前殿,宫官拆下后装上车时,这个铜人流下了眼泪。这里表示连铜人尚有亡国之悲痛,我们难道能一无所感?

结联诗人误将国家兴亡归之于“天公意”,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然而从这兴亡中能得出什么教训呢?历史将留待后人来评说,只要青城在,人们就能从这里“阅”出历史的真髓。想当年,在宋的大梁城南五里称为“青城”的地方,金国粘罕接受北宋徽、钦二帝投降,金兵将后妃、皇族、宫人尽俘而北去。而今崔立开城降元,蒙古军亦于青城下寨,将金国的后妃、皇族亦如法炮制。历史以何其残酷的手段在相似地重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诗人在国亡被虏,押解离京时,极其清醒地回忆了历史,指责了金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对故国的灭亡,流露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充满了回肠荡气的愤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