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归园田居四首》诗词解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归园田居四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方宅十余亩(5),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6)。暧暧远人村(7),依依墟里烟(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

【译诗】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原来是热爱大自然。(但却)错误地落入官场,一去就是十三年。被关在笼中的鸟怀恋从前的森林,被拘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以往游憩的深渊。现在终于归耕田园,依守了质朴的本性。八九间草屋四周有十余亩地,屋后榆柳成荫,屋前桃李成行。远离世人的村落飘着轻远柔和的炊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的缠绕,心中已淡忘了仕途名利。在官场很长时间,如今得以归田,就像鸟兽重返大自然。

【解析】《归园田居》有五首,这是第一首。此诗写了诗人脱离世俗重返大自然怀抱的喜悦心情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由此而产生的感受。诗的前八句是以叙述为主。通过一个“误”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本性和对官场的认识过程。接下来又用鸟和鱼做比,选用了一个“恋”字,一个“思”字,进一步点出了诗人的本性所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重返自然的那种真切的感受。诗的后半部诗人转变了手法,以描写为主,突出表现恬静的田园生活,以此来衬托诗人脱离世俗的轻松和喜悦。“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一半恬静,一半喧闹的描写,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充满生机的故乡使诗人陶醉了。在他眼里,不仅屋可爱,树可爱,就连袅袅的炊烟,也显得那么轻柔、温馨。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诗人感慨万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感受是多么的真诚、深刻啊!诗的最后两句完全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流露,因而使全诗显得那么和谐。全诗并不十分注重文字上的雕琢,而是以朴实自然的风格,使整个诗都飘逸着一种自然的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12);白日掩荆扉(13),虚室绝尘想(14)。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15):相见无杂言(16),但道桑麻长(17)。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18),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9)

【译诗】住在野外僻巷,很少与世俗人事交往。深僻小巷,很少有往来应酬的车马。白日关着门,独处虚室,摒弃了一切世俗的念头。有时同村里的人互相往来;相见时不谈那些尘杂之事,只谈论桑麻的生长情况。所种的桑麻一天天长大,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多了。常常担心霜雪忽然降至,会使桑麻受到摧残,像野草一样凋零。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诗人由静入手,前四句直书出所居之处的安恬,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这种生活的爱,这与诗人归隐之后平静的心境融为一体。“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便是诗人直抒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虽然字里行间没有一个“爱”字,但通过“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由此产生的由衷的喜悦。接下来诗人没有继续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却抹上几笔淡淡的忧思,“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如果霜雪忽至,桑麻就会像野草一样枯萎零落。这一爱一忧,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此诗先写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又写劳作的乐趣和忧思,由景至情,将读者带入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归隐园田的快慰之心。诗人的语言朴实,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所谈、所想、所忧,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主人的形象。

其三

种豆南山下(20),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21),带月荷锄归(2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23),但使愿无违(24)

【译诗】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很稀。早晨起来就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去。田间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露水常常打湿衣襟。衣服湿了不值得可惜,只希望隐居躬耕的愿望不要落空。

【解析】如果说前一首诗诗人展现的是一幅平静的生活画面,那么这一首诗诗人所写就是一幅生动的劳作情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一个披星戴月勤劳躬耕的动人形象。“晨”与“月”,显出了时间上的紧凑,没有一点闲工夫。一个“理”字,又表现出劳动的辛勤。诗人在脱离官场后,尽情地享受人间的快乐。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他仍然认认真真,从早做到晚。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表露。而这一表露才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所在,也是诗的内涵所在。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25)。试携子侄辈(26),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27),依依昔人居(28):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29):此人皆焉如(30)?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31),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32),终当归空无。

【译诗】离开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如今重归田园,又在田野之间娱乐玩游。与子侄辈拨开丛生的灌木杂草走在荒废的村落,徘徊在坟墓之间,遗址依稀可辨。残留着井、灶和桑竹的根株都已枯朽。借问砍柴的人,昔日在此地的人都到哪去居住?砍柴的人说:死的走的,没有剩下的。一世异朝市,这话真是不假呀!人生变化无常,有如幻象一般,最终都归于空无。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辞官重返山泽,携子侄辈漫游林野,看到故地的荒墟丘垅,桑竹朽株,所发出的感叹。“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诗人由于做官,久未作山泽之游。如今弃官而归,又能自由自在地在田野间游玩,心情自然是高兴的。况且又是携子侄辈,尽享天伦之乐。接着,诗人把目光转向了荒废的村落,通过对昔日所居遗址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看到残留的井灶和桑竹枯朽的根株,无不勾起诗人的绵绵思绪。这时,诗人碰巧看到了一个砍柴人,便上前问道:“此人皆焉如?”砍柴的人回答说:“死没无复余。”这一回答,使诗人更是感慨万千:“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世事变化真大呀!诗的最后几句是诗人从自己一生波折的道路中得到的感受。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府腐败,特别是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之后。起初是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接着是桓玄夺取了政权;最后又是刘裕起兵消灭了桓玄和代晋自立。这一系列流血政变,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使他的“大济于苍生”的抱负难以实现。诗人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坚守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诗人把人生的一切都看做是梦幻,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要为世事而烦恼,还是超脱些吧,以此来抚慰自己大志未成的复杂心理。这首诗语言简炼,自然,但却包含了很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