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11)。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12)。蛾眉曾有人妒(1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14)? 君莫舞(15),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16)。闲愁最苦(17)。休去倚危栏(18),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9)

【鉴赏】 此词写于淳熙六年 (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之际,时年四十岁。

词的上阙,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劈空第一句,就用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表现惜春的感情,显得突兀奇警。还能经得起几回风吹雨打呢?春光刚刚来临,就又被摧残得匆匆而去了。一个“更” 字,表明春光已经受过不少次风雨摧残了。陈廷焯云: “起处 ‘更能消’ 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白雨斋词话》)。“匆匆” 是词人的感觉,著一“又” 字,更见伤春之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不是怕早开,而是怕早谢。何况而今花开花谢,落红无数,怎不叫人“怕”,可见其惜春之情深。“春且住”,乃是无奈之中强作留春之痴语、情语! 惟其情痴,才更见得怨重憾深。词人看到满目芳草,就想到是截断了春的归路; “见说道” 三字表明不仅是词人一个人这样想,而是人人都这样感觉。尽管人们挽留春光的心情很迫切,但春光却默默不语,仍悄然消逝,怎不使人怪怨呢? 春仍旧去了,只有画檐下的蛛网,还在殷勤地、整日地沾惹着飞絮。富丽堂皇的画檐之下蛛网横结,何其衰败凋零、冷落凄凉! “殷勤”、“尽日”,表现了蛛网挽留春光所作的努力,但 “算只有” 三字又表明,单单蛛网这种力量是多么薄弱,是不可能改变春事已尽的大局的。

上阙极写花木凋零、春事已尽的自然景象,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然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还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如沾惹飞絮的蛛网一样,是不能留住国家的春光的。

词的下阙,借陈阿娇与汉武帝的故事,表现自己遭妒失宠的苦闷。阿娇在长门宫还盼望再得君王的进幸; 辛弃疾虽怀才不遇,却仍然对君王寄托着殷切的期望。但是阿娇的愿望一再耽误,一定是因美貌而遭人嫉妒; 我纵然以千金买得司马相如为她写的《长门赋》,内心的幽怨又向谁诉说呢?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此时词人的感情由哀怨转为愤激,警告进谗善妒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词的结尾,回应上阙,借暮春晚景,暗示出南宋王朝的没落命运,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哀思。“闲愁” 二字结括,说得轻巧,却极为沉痛,故用 “最苦” 二字点明。既然 “苦”,人何以堪,那就只好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惨目之景、伤心之情,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感喟和深深的忧国之情,含蓄深沉。

全词采用暗喻的手法,上阙托物起兴,下阙即事设喻,也就是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此词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像蛛网留春、春不语、春归去等等都是。而“更”、“又”、长”、“何况” ……等虚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感情色彩和力量。

此词兼备刚健、婉约之风,所谓 “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极受人们称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说:“稼轩 ‘更能消几番风雨’ 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 梁启超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艺蘅馆词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