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洛阳素称“九朝故都”,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在唐代以前,已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隋先后在此建都。唐朝以洛阳为东都,与西都长安并称东、西两都。唐高宗后期长年居住于洛,武则天登极亦在洛,并号洛阳为神都。当时的王公贵族在洛阳都有宅邸,号为千第。其胜迹更是不可胜记。白居易一生居洛达十八年之久,晚年则定居洛阳履道里,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什。《魏王堤》便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大和四年(830),作者时年59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之职。诗中写作者在冬末游览魏王堤的情景,于中可知魏王堤对于诗人的迷人魅力。魏王堤,又称魏堤,即洛阳魏王池之堤。《元河南志》卷四载:“(魏王池)与雒(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与雒(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菱翻覆,为都城之胜地。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魏王池。”按魏王池在当时洛阳旌善、尚善两坊之间,即今洛阳桥东南、安乐窝村东北一带。
首句“花寒懒发鸟慵啼”,点明时令。一个“寒”字,说明天气尚寒,时值冬日,所以“花”儿“懒发”,“鸟”儿“慵啼”。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说它们对寒冷的冬天很不感兴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兴起下文,为下文做好铺垫,并与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句的实际含意是:因为时值冬日,天气寒冷,所以魏王堤上既无花开也无鸟啼。如果这样平铺直叙来写,便会使人感到索然寡味。单是这一句,便可知作者表现技巧之高。
次句“信马闲行到日西”,写作者骑着马儿来到魏王堤上。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内涵颇为丰富。其一,这一句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天寒,“花”儿“懒发”,“鸟”儿“慵啼”,但作者却不顾天寒前来游赏。其二,从“信马闲行”四字可知,由于天寒,根本无人来魏王堤上游赏,因而作者才能“信马闲行”。如果是春天游人如织之时,自然不能由着作者“信马闲行”了。这说明冬天根本就不是游赏魏王堤的时间,但是作者却偏偏在此冬日前来游赏。其三,魏王堤之所以被称为游览胜地,除了其堤、池本身之美外,主要是“水鸟翔泳,荷菱翻覆”等花鸟景色之美,但这时花鸟全无,作者却兴趣颇浓。其四,魏王池仅有数顷之大,魏王堤也并不太长,加上无人游赏,再加上作者是骑马而行,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将魏王堤周游一圈的,但是作者竟一直游“到日西(日暮)”!且不说他是上午来游了,即使中午以后来游,那时间也足够长了。这说明他骑着马儿在魏王堤上不止转了一二圈,而是很多圈。于此可知,魏王堤对于诗人来说,是太有吸引力了。
如果不看诗题,单是看了以上二句,人们自然会产生一连串疑问:这是个什么地方?怎么会对诗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三、四句写道:“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未春”二字,明点时令,当在冬日。“先有思(sì)”三字,是全诗的关键。这是说诗人是一个最多情之人,他比“花”、“鸟”多情,也比全城的士女多情,怪不得人称他是“诗魔”呢。可以想知,当诗人“信马闲行”之时,他的眼前早已浮现出一幅杨柳翻舞、鲜花盛开、游人如织的“魏王堤游春图”了;接着还会浮现出“水鸟翔泳,荷菱翻覆”的魏王堤夏秋之景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极有兴致地一直游赏“到日西”而流连忘返呢!也就是说,在“未春”之时,他已是“先有思”了。触发他“未春先有思”的又是何处呢?是“柳条无力魏王堤”。这一句以“魏王堤”点明地点,同时点明题目。“柳条无力”四字,用以修饰“魏王堤”,与首句“花寒懒发鸟慵啼”相呼应,相映衬,进一步渲染了魏王堤冬日的萧条冷落气氛。但从“未春先有思”可知,他早已从这“无力”的“柳条”中看到了“柳条”有力地舞着东风的春景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岁暮凄寒,鸟慵花懒,斜日西沉之际,在魏王堤上信马行吟。其时春气已萌,虽枯干萧森,而堤柳已含有回青润意,万缕垂垂。自来诗家,鲜有咏及者。乐天以‘无力’二字状柳意之含春,与刘梦得之‘秋水清无力’状水势之衰,皆体物之工者。”
可以设想,如果魏王堤正是春日美景,那么前来游赏之人大都能领略到春日的美意。而一到冬天,这里花鸟全无,“柳条无力”,呈现出一派萧条冷落之景,人们便不来游赏了。即使偶有人来,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然而诗人却能从中寻绎出一种特有的意趣,并且用生花之笔把它写成一首绝妙的好诗。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鉴赏力和惊人的表现力。“诗人之异于常人者即在此。”(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要不的话,怎么能称他是“诗人”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