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是诗人长安郊游时即景遣兴之作。
诗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春花卉大写意:花草树木们不知从何处探知春天不久即要离去,便千方百计,迫不急待地开花绽朵,争妍斗艳。这一方面是为了挽留住春天流逝的脚步,另方面是为了在这时日不多的机会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奇才巧思。而最为有趣的是漫无才情的柳絮榆荚,虽不甘寂寞,却难捧出红紫美艳的花卉,而只能漫天飞舞,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
无疑,是拟人的艺术手法化景物为主体,使草树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了。常人看来如此清爽静幽的草木花卉在这里充满生命的喧闹,它们能“知”能“解”且能“斗”,并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真真饶有奇趣。亏诗人想得出来。
但此诗的奇趣还在于结构上颇为奇特的交错叠加。历来人们对此诗题旨难以索解之谜亦在这里。
初看,此诗是一、二句与三、四句作比较式的对称结构。芳菲相斗的百般红紫与惟作雪飞的柳絮榆荚无论从颜色、香味、形态、动静诸方面都构成鲜明的对照。从这一结构入手,一般人认为后二句意有所刺,是嘲弄柳絮榆荚无法开出美艳之花,一如人无高才杰思,写不出美妙的篇章。顺着这个思路,不难悟出全诗寄寓的生活哲理:劝人及早努力,练就本领,以免如柳絮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如果换个角度再看,又会发现首句与后三句构成了前因后果的领属关系。因为知道春天不久归去,花草树木才纷纷开放。而柳榆自然属于草树之列的。柳絮榆荚不因色香逊人一筹而藏拙,面对千娇百艳的花卉也敢施展浑身解数为晚春添色增光,其勇气确是难能可贵的。倘再想想它们浑如飞雪也自有美丽迷人之处,便不难理解诗人对其爱而知其丑的别出心裁的歌赞了。沿着这一理解,自能悟出诗人赞许才华卓异者的同时,重在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应该说这两解是都能成立的。它们看似对立实属互渗互补。逻辑思维一般呈单线条前进,而形象思维则往往是复调式的组合,诗歌尤其如此。正因为此诗结构上的弹性,使得人们从不同角度悟出多层次的意蕴来。这也许就是历来人们对此说不清楚,却又交口称赞,而且历代选本很少漏选它的重要原因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