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①
唐诗中描写塞上笛声的名篇较多,大抵以意境优美高远为共同特色。这首诗也同样描写边境月夜闻笛的静美意境,又别有一种引人遐想的意趣。
大雪过后,胡地的天空显得更加明净,入境骚扰的胡骑已被击退,边地呈现出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牧马”本是古代用以形容游牧民族侵掠境内人民的常见说法,这里与雪净胡天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又从字面上给人以夜晚牧马人归去的印象,渲染出雪后的边塞之夜爽净而又静谧的氛围。
入夜以后,天上明月高悬,深蓝色的夜幕衬出城关戍楼黑色的剪影。蓦然间,一声羌笛从戍楼间发出,呜咽宛转,缭空吹远。悠扬的余韵随风飘散,在关山之间久久回荡。那羌笛所吹的《梅花落》曲,在胡地经常可以听到。诗人不点曲名,却直接将“梅花落”三字拆开,以两句巧妙的问答,形容一夜风吹,使梅花落满了关山,既是描写戍楼间吹彻一夜的笛声,又绘出了关山无边、雪月交辉的壮美景色。
以花与雪相比拟,在齐梁诗中就有。如范云的《别诗》说:“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就雪与花相喻的关系颠来倒去翻新冬去春来之意,颇见新巧。所以高适这首七绝末二句形容梅花随风落满关山,与首句所说“雪净胡天”的景色相照应,便不难理解“梅花”与“落”字的双关之意。然而,此诗之美,却不仅在巧借梅花双关笛声和雪花而生发的许多情趣,更在于这一美丽的比喻,令人产生了极富诗意的错觉,仿佛洁白的落梅随着笛声纷纷扬扬,使空旷、寒冷的边塞关山在一夜之间便披上了春装。这就将闻笛人听到乐曲之后所产生的难以言喻的感受,通过艺术想象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印象,构成了明净优美而又高远的意境。
拆用曲名、物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以入诗,在古诗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无诗意感受,则徒见其小巧而已,甚至容易流成文字游戏。而这首诗却使贴切的双关成为构思的关键,拓出高朗开阔的境界,因而既能从熟见的比喻中翻出新意,又不失浑成的气象和悠长的韵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