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2”。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幹3,上出井口,自木幹垂绠而下4,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5。
岁久井幹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盘中贮水,盘底为小窍6,洒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幹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1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2杖鼓:两端大中间细的长鼓。3幹(han):原指防护井壁的木制栏壁。此即自井底直立树起的木柱。4绠(geng):井上用来汲水的绳。5大车:指提起井绳的绞盘。6窍:小孔。
【析点】 四川的“盐井”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献给人类的又一颗科技硕果。我们的祖先在两千余年前就已经对井盐进行了开发,据历史记载:“宣帝地节(公元前69—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在坚硬的石板地上,挖掘五百余尺深才能见到盐的汁液;还要将盐汁提取上来,当时凿岩工具之简陋、提取器械之笨拙,从事这项艰苦浩大的工程,可以想见其艰难程度。当盐井岁久摧败不能再使用时,由于井下缺氧“入者辄死”而无法进行修复。一位不知名的发明者,创造了“雨盘”,“设于井上,洒水一如雨点”,这原始的人工降雨保障了盐井的修复和使用。这一发明,同样令人惊奇且赞叹。
沈括仅用一百余字就把盐井的构造、形状、提取盐汁的方法以及修复盐井的过程,如示意图般地表述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杖鼓腰”一喻和对“雨盘”的描述,极为生动,增加了这篇知识小品的文学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