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治安策》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贾谊《治安策》原文与翻译、赏析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11),权力且十此者乎(12)!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3)。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14),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15),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16),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17)! 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 “日中必熭,操刀必割(18)!”今令此道顺而全安(19),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20),岂有异秦之季世乎(21)!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22)、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23),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24),淮阴侯尚王楚(25),黥布王淮南(26),彭越王梁(27),韩信王韩(28),张敖王赵(29),贯高为相(30),卢绾王燕(31),陈豨在代(32),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33),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郩乱(34),高皇帝与诸公并起(35),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36)。诸公幸者,乃为中涓(37),其次廑得舍人(38),材之不逮至远也(39)。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40),然其后七年之间(41),反者九起(42)。陛下之与诸公(43),非亲角材而臣之也(44),又非身封王之也(45)。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46),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然尚有可诿者,曰疏(47),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48),元王王楚(49),中子王赵(50),幽王王淮阳(51),共王王梁(52),灵王王燕(53),厉王王淮南(54),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55),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56)。擅爵人(57),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58),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59),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60),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61),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62)?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63)。其异姓负强而动者(64),仅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65),同姓袭是迹而动(66),既有征矣(67),其势尽又复然(68)。殃祸之变,未知所移(69),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70),而芒刃不顿者(71),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72)。至于髋髀之所(73),非斤则斧(74)。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75),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76)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 韩信倚胡(77),则又反; 贯高因赵资(78),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 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用淮南,则又反; 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79),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80),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81),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82)。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83),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84)。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85)。虽在细民(86),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87),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88),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89),举使君之(90)。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91),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92)。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93),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幾谋不生(94),柴奇、开章之计不萌(95),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96),植遗腹(97),朝委裘(98),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99),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100)。一胫之大几如要(101),一指之大几如股(102),平居不可屈信(103),一二指搐(104),身虑无聊(105)。失今不治,必为锢疾(106),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107)。 病非徒瘇也, 又苦跖盭(108)。 元王之子, 帝之从弟也; 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109)。惠王,亲兄子也(110),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111)。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天子(112)。臣故曰: 非徒病瘇也, 又苦跖盭。 可痛哭者, 此病是也。

【鉴赏】 本文选自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是西汉一个杰出的青年政治家和文学家。十八岁时就以文章出名,二十余岁就被授为博士。他提出的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得汉文帝的赏识。在《治安策》 中,贾谊提出要巩固政权,必须要完善封建制度,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主张,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后代帝王都纷纷采纳和效仿。虽然这是一篇政论文章,但却文质俱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鲁迅《汉文学史纲》),“读一万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笔”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它所树立的慷慨议政的风气,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一、观察敏锐,针对性强。一般议政的文章,一定要着眼大局,切中要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既能“识大体”(《文心雕龙·奏启篇》),又能“切于汉朝国势之大者”(林永铭《古文析义》)。在汉文帝六年时,汉朝已经建国三十多年,汉初分封的异姓诸王因谋反已先后诛灭,历史进入被称为大治的 “文景” 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全国已是一片太平景象,可以高枕无忧。这时,贾谊以他独具的政治敏感性,透过表面现象觉察到社会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外有匈奴的威胁,国内同姓诸王的势力一天天壮大,形成对朝廷的潜在隐患。贾谊指出眼前的盛世犹如睡在下有火种的干柴堆上,火势一起,定难扑灭,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早作准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诸侯国的半割据状态必然造成朝廷和诸侯国的 “相疑之势”,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严重影响国家统一,这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强调同姓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即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将无可避免地日趋尖锐、激化,最终必然导致相继的反叛。针对这种情况,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处置同姓诸侯反叛的妙策,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洞察能力。

二、善于利用历史和现实材料来说明问题,文章逻辑严密,极具说服力。政论文必须要有真实可信的论据,才能以事实服人,而绝不能以危言耸听来吓唬人。文章首先以汉文帝亲身经历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亲兄之子济北王刘兴居的谋反事实和吴王准备谋反的情况说明形势不容乐观,极其严峻。文章还以历史为鉴,列举了汉高祖刘邦执政时,虽封赏极厚,仍然“七年之间,反者九起”的往事,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 “强者必反”、“亲者必反”的道理。他分析目前“少安” 的原因是“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但是“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一旦起兵造反,“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预言必然结果,强调太平盛世并不太平,说得文帝不寒而栗。紧接着提出解决办法,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祸患。这就是在同姓诸侯的封地里分封其子孙,不断分封,让那些大的封国逐渐分成许多小封国,以至消亡。从表面上看,是皇帝对诸侯的特别施恩,实际上是为最终取消分封制度创造了条件。全文有事实,有分析,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说理严密,不由人不信服而照办。

三、语言浅显,叙述生动,比喻富于形象性,对唐宋议论文有极大影响。贾谊文章行文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流畅,比喻具有特色。如用宰牛来比喻治国,用“芒刃”比喻皇上的仁义、恩厚,用“斧斤”来比喻皇上的权势法制。用身体与手臂、指拇的关系,来比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得文章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本文辞锋凌厉,气势逼人,从正反两面不断设问,自问自答,无所避忌,痛切陈辞,议论明快,“大妙于宾主之法”。文章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对当时的国家统一,提高国力,抵抗匈奴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