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历史沉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二十周年祭》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学军

报告文学。作者胡平、张胜友。原载《中国作家》1987年第1期。这是一篇献给一代人的报告。它记录了那段历史的风风雨雨,对这一场历史的大悲剧,作了深沉的反思。在1966年那个疯狂的岁月,全国正淹没在一片红海洋的汹涌浪涛中。成千上万的红卫兵们,被一种神圣的心理支配着奔向井冈山。只能容纳五十人的井冈山纪念馆的讲解厅,挤着二百多人;茨坪毛主席旧居的四壁上钉满一面面红旗,收去一批又挂上一批。整个井冈山在被宗教般的狂热激情所笼罩。印着毛主席书写体“井冈山”三字的纪念章成了最宝贵的东西,人们佩戴着它,沉浸在无尚光荣里。造反的火种迅速在井冈山燃烧、蔓延开来。而且这一把“革命之火”,由于有毛主席的第一张大字报的鼓动来势分外凶猛:山上的一批领导干部被揪了出来,公安局被砸,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因为曾在红三军团彭德怀的领导之下,就被打得眼冒金星、嘴角滴血。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因为没有突出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而被封闭……全国都在骚动着,呻吟着。老舍倒在了血泊里,苏联大使馆的门前响彻了口号声,红卫兵的形象在世界眼里变得狰狞可怕。

可红卫兵身后的一些“大人物”正在哈哈大笑,历史在他们的脚下被粗暴地蹂躏,却连呻吟的权利都没有,只能默默地承受。红卫兵们依然被热情的火焰燃烧着,井冈山肩头一夜间承受了最沉重的负荷:十几万人云集在这山头上,而四面八方的队伍还正在向这里进发。井冈山被这大串连运动给摇撼了。仔细地分析一下处于狂热中的红卫兵们的心态,会发现这里面带着一种解放或自由的快感。运动一开始还在夹着“尾巴”观望的年轻人,一旦发现长期以来压在他们头上的血统论的大棒失灵了,那些平时充满优越感的人们忽然变得神情猥琐,他们会觉得长期套在身上的枷锁一夜之间粉碎了。他们对于这一场运动以及发动这一场运动的领袖的狂热就是容易解释的了。云集在井冈山头的二十万红卫兵将这个安静乡村的自然经济全给压垮了,于是饥饿、寒冷伴随着可怕的脑膜炎症弥漫在井冈山头,管理人员在万般无奈中,只能向周总理求救。井冈山头的红卫兵终于散去了,给这块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几具因饥饿、疾病而倒下的尸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留下了更大的问号。曾经咤叱风云的红卫兵们像一支燃尽的烟头,一堆嚼尽了汁液的甘蔗屑,它们被急速踢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驱赶向中国的穷乡僻壤,还有少数被投进了监狱。曾经最虔诚、最狂热的人,大概也是清醒得最早的人。江南某地区的红卫兵司令黎莲(女),因对林彪有怀疑,被定为“现行反革命”而遭逮捕,1974年“批林批孔”中被营救出来。可是,粉碎“四人帮”后又被以“打砸抢”罪重新收监。因在狱中有对“华主席和党中央不满”的“反动言论”,于1977年被判死刑。刑前,在开赴刑场的车上,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她的腰部,取出一个鲜红的肾脏,却连麻药也没有用,伤口也没缝。只为有位病重的领导同志在等着急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所展示的难道仅仅是黎莲一人的命运吗?不,它展示的是整个一代人的命运。那曾经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红卫兵运动,给人们留下的思考,难道还不够丰富、深刻和严峻吗?后世子孙还会重蹈旧辙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