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的主要内容,《陶渊明集》导读
《陶渊明集》是晋、宋间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文集。又称《陶潜集》、《陶靖节集》、《陶彭泽集》。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太尉,封长沙郡公。祖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早卒,母为东晋名士孟嘉第四女。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生活贫苦。秉性闲静,唯好读书,“委怀在琴书”,“猛志逸四海”。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29岁,因“亲老家贫”,首次离家出仕,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行解职,原因是不堪忍受吏职的拘束和折磨。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亦辞谢不就。在家“躬耕自资”。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再次出仕,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五年冬,以母丧辞官还家。元兴三年(404),第三次出仕,沿江东下京口,入镇军将军、徐州刺史刘裕幕为参军。义熙元年(405),转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在官仅八十余日,至十一月,自免去职,复归田园。义熙末,有诏征著作佐郎,称疾不到。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家,年63。《晋书》卷94、《宋书》卷93、《南史》卷75有传。
南朝梁沈约《晋书》本传称,陶潜明“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清人陶澍据此揣测,陶渊明生前曾自编文集,即《五柳先生传》所谓“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或书年号,或云甲子事,皆见于文集目录之中。(见《陶靖节先生集注》卷3)此说虽然缺少事实依据,却很合乎推理,《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梁五卷,录一卷”本以及北齐阳休之所见无目无序的8卷本和有目有序的6卷本,或者就和陶渊明的自选集有些关系。
现在可以考知其版本面目的最早的陶集有二,一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陶渊明集》7卷,一是北齐阳休之编 《陶潜集》 10卷。萧统 《陶渊明集序》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所谓“更加搜求”,说明萧氏亦曾依傍旧本,唯恨其少而已;“粗为区目”,说明新本已重新分类分卷编次。据《郡斋读书志》(衢本)卷17记载,萧本编诗文为7卷,又卷首有序、传和颜延之诔。北齐阳休之《陶潜集序录》说:“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按,以卷首为一卷计),合序目传诔,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次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阳休之之死晚于萧统50年,他所编的10卷本可以说是集诸本之大成。
《隋书·经籍志》著录《陶潜集》9卷,这个本子应该就是阳休之的10卷本,大概序目1卷不算在内。又附注说“梁五卷,录一卷”,这个本子自然是阳休之所见的6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陶渊明集》5卷,大抵是6卷本佚其序目1卷。又《新志》著录《陶潜集》20卷,当是阳休之10卷本,“二”字系衍文。《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为10卷,可为明证。
陶集至北宋时已有刻本,先是宋仁宗时宋庠得8卷、10卷本数十种,最后选定一本“江左名家旧书”为底本,重新校定为10卷本。宋庠认为 “江左旧书”的“次第最若伦贯,又 《五孝传》以下至 《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不过 《四八目》后 “八儒三墨”二条为“后人妄加”。(见宋庠《私记》)宋英宗治平间,思悦用永嘉周氏所藏阳休之10卷本,校宋庠10卷本,收“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两篇”,再次“条理编次为一十卷”。(见思悦 《陶集书后》) 思悦本卷末附有阳休之序和宋庠《私记》。
现在从南宋刻本中还可以看到宋庠、思悦的一些校勘成果,但二本全书则已散佚。宋、元本陶集流传至今者凡6本: (1)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曾集刻本,不分卷,诗文分编,无《五孝传》、《四八目》; (2)毛晋汲古阁藏10卷本,约刻于宋宁宗庆元间,计卷1至4.诗127首,卷5赋辞3首,卷6纪传赞述13首,卷7《五孝传》,卷8疏祭文4首,卷9至10 《四八目》;(3)明焦竑藏8卷本,卷次全同10卷,唯删去卷9至10 《四八目》; (4) 汤汉 (宋理宗、度宗时人,《宋史》卷438有传) 《陶靖节诗注》4卷,末附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5)苏写大字本《苏东坡和陶诗》10卷,传为苏轼手书,一说后人仿苏轼笔迹,北宋时问世,南宋绍兴十年(1140)有刻本;(6)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10卷,笺注10卷不题撰人,卷首《补注陶渊明集总论》汇录宋人评论,题 “庐陵后学李公焕集录”,明何孟春《陶集自记》谓李公焕为元人,清吴焯《笺注陶渊明集跋》又谓此书刻于宋理宗淳祐中。以上各本互有差异,但逆向推溯,皆可由思悦、宋庠而达于北齐阳休之。
明、清以来,或直接影刻宋本,或改易原本次序、删正讹误而另谋新编,版本繁多,但大要亦不出于南宋诸本体系。如明张燮 《七十二家集》中有 《陶彭泽集》5卷,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 《陶彭泽集》1卷,前者据焦竑 8卷本删并,后者又据张燮本合编。明、清人对于陶集的贡献主要在于注释和考辨,较好的注本有: (1) 明何孟春 《陶渊明集注》10卷; (2)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4卷; (3)清丘嘉穗 《东山草堂陶集笺注》5卷; (4) 清张子烈 《评注陶渊明集》6卷;(5)清蒋薰 《评阅陶渊明集》 1卷; (6)清吴瞻泰 《陶诗汇注》4卷; (7)清马璞 《陶诗本义》4卷; (8)清温汝能 《陶诗汇评》4卷; (9) 清陶澍 《靖节先生集注》10卷。其中陶澍本继承李公焕本并诸家考订成果,堪称集评、注之大成,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今人的陶集注本,可以王瑶、逯钦立两家为代表。二者都称《陶渊明集》,王本诗文分编,各按时代前后编年排列,注释简明,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本以李公焕本为底本,广校他本,删除伪作,仍依旧本分为7卷,注释简略,卷末附《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有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两个本子加上陶澍本是目前最通行、最实用的版本。
《陶渊明集》里面的精彩篇章很多,举其脍炙人口者,不外是 《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咏贫士》和 《桃花源诗并记》。如果把陶渊明的一生按他从彭泽令任上辞归划线,则上面列举的作品恰好能够代表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义熙元年(405),陶41岁,辞彭泽令,结束了长达13年的 “以心为形役”的仕宦生活。这一年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劈头就说: “悟已往之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沉痛自责之中,毫不掩饰对官场的憎恶与决绝的态度。这一态度使他此后的归隐带有积极的意义,并对后世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园田居》作于归田后的第二年(406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甚至与农人们也能友好相处。
《饮酒》和 《咏贫士》是归田十几年以后所作,诗人此时已50多岁,躬耕生活相当艰苦,而他淡然处之,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均可见他在安贫守贱中并未丧失狷介高洁的人格追求。同时他在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中,还生发出一种小农的乌托邦式理想,这就是幻想有一个“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诗并记》在当时的确反映了农民的某些愿望,而且对现实社会中剥削与压迫、战乱与纷争,也是一种直观的否定。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省净冲淡,质朴自然,在东晋文坛独标高帜,不过在南北朝时代却不大受重视。到了唐代,一则有人喜其人格,一则有人爱其诗风,《陶渊明集》遂渐为世人青睐。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他们刻意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流派。自宋而后,陶诗益尊,陶集益多,陶渊明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位大作家。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