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莹《丐帮漂流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安莹

报告文学。作者贾鲁生。原载《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乞丐本是贫穷的产物,而当今中国的乞丐来源却十分复杂。据有关调查了解,在北京站乞讨的一百多人,人均每日讨到四、五元至四、五十元;到广州深圳的乞丐,大都是为了讨出万元户的,逗留在上海的,有为了造房、为儿女筹办婚事、甚至是为自己准备棺木而行乞的。乞丐们混杂成群,结集成帮,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迁徙飘移令人难以捉摸,形成了一个社会怪圈。作家贾鲁生冒着风险,改头换面打入了一个丐帮,决心去探索乞丐的奥秘。他打入的这个帮,由四十多人组成,乞丐们来自五湖四海。首领人物是一位被称作“魔术师”的文质彬彬的中年人。他每天到处闲逛,了解各方面情况,天天准时到报栏看报,捕捉各种信息,及时对丐帮行动作出决策。那些极怕受约束的乞丐们却对他的命令心甘情愿地服从,不敢有半点违背。丐帮没有明确的帮规,各自经济独立,来去自由,聚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有个照应。他们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清晨从四面八方来到约定的地点开“晨会”,七嘴八舌地交流信息,最后由“魔术师”发出指令,大家纷纷散去,各施其行乞的本领。有做出可怜样苦苦哀求的,有真的和装扮出来残疾人的;有衣冠楚楚、手提公文包寻找丢失的钱包,专请解放军同志排忧解难的;有怀抱哇哇大哭的孩子的;有花枝招展娇声细语地乞讨的。“一百个乞丐有一百种乞讨方式,成功的乞丐都是半个心理学家。”有的印刷不健康小册子高价兜售;有的做“挑线”(卖血)营生,用掉包计混过化验关,将不合格的血一次次卖到血站血库里。讨不到钱时忍饥挨饿,有了钱就大把挥霍。他们在幽暗的山洞里大摆宴席,开怀畅饮昂贵的茅台酒。丐帮中还有一群十多岁的“小精灵”,他们都有着内心的创伤,不幸的家庭过早地将他们推入这个纷杂的社会。但丐帮坚决不收抢劫、强奸、盗窃、走私等做大案的罪犯,他们严格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如不准对穷人行窃,小偷小摸不准超过三十元。乞丐们是生存在法律边缘上的一种人,他们严格地把握着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从法制文学小报刊物上获得他们的法律知识,在形象的法学教材中,他们掌握在法律边缘上行走的诀窍。有一次,“魔术师”从外界的风声中,嗅出了对他们不利的形势,决定让乞丐们来一次大“转场”,从山东的济南分散,乞丐们八仙过海地飘流过泰山、徐州、南京,一路乞讨一路观光旅游,在约定的日子,乞丐们一下子在武汉黄鹤楼下冒出来“会师”了。但“魔术师”迟到了,原来他年轻的妻子与帮里的大师兄私奔了,父母也拒绝了他这意欲回头的浪子。他带着一脸冷漠赶到武汉,又将乞丐们引向乞丐王国——郑州,然后他孤身一人悄然离去,临行时点破了潜在帮里的作家的身份,并无限感慨地走向传说中乞丐的归宿地——山东半岛成山头的“天尽头”,概叹自己是一辆晚点三十八年的车。天尽头可还有路?乞丐们将飘向何方?这思考留给了人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