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的主要内容,《晋书》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晋书》的主要内容,《晋书》导读

《晋书》是纪传体的晋朝史。唐房玄龄等奉太宗敕命修撰。主要版本有宋刊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元大德九路刊本;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吴琯西爽堂本;周若年刊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

本书系首批官修正史之一。唐贞观时始设史馆,开创官修史书先河,此例被后来历代王朝所继承。修史时,以宰相或大臣挂名监修,下有许多史家具体执笔。本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到二十二年 (648)间成书,前后参加者有21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3人监修,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文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及李怀俨18人具体修撰。其中由敬播、令狐德棻拟定修史体例。因房玄龄以宰相担任监修,故题房玄龄撰。一说题许敬宗撰。因唐太宗曾为宣帝、武帝2纪及陆机、王羲之2传写了史论,遂又题 “御撰”。在此之前,晋史已达数十种,同名为 《晋书》的就有东晋王隐、虞预、朱凤、谢沉、刘宗、谢灵运、萧齐臧荣绪、萧梁萧子云、沈约等多家,另尚有晋干宝的 《晋纪》、何法盛的 《晋中兴书》、孙盛的 《晋阳秋》等,然 “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 (《史通》) 本书以臧荣绪《晋书》为底本,兼采其它资料,增删而成。为示和臧书有别,定名为 《新晋书》,后人因臧书失佚,遂称此书为《晋书》。

本书130卷,上起司马懿问世,下止刘裕取代东晋,记载了两晋历史及诸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迹。本书分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纪30卷。

纪:卷1到卷2仿《三国志·魏书》尊曹操为帝立纪之例。尊司马懿 (宣帝)、司马师 (景帝)、司马昭(文帝)为帝立本纪,卷3到卷5记西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4帝;卷6到卷9记东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衰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11帝。志:分为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10目。因《三国志》缺志,故本书各志均从汉末起述。其中 《天文》、《律历》2志由精于天文、历法的李淳风编撰,甚为准确得体。《食货志》是除《魏书》之外整个魏晋南北朝史著中仅有的,记载了从东汉到晋的许多重要经济制度,如曹魏的屯田、西晋的户调式、占田、课田等。列传:共记772人,以后妃为首传。“隋唐以来,莫之能易也。”(《辽史·后妃传》) 在人物传中,事迹相同者作合传,如酿成“八王之乱”的八王被汇于一体,同为史学家的陈寿、司马彪等12人被综汇一卷。许多传仿《汉书》,收录了传主撰作的重要原文,如 《裴秀传》中的《禹贡地域图序》,《鲁褒传》中的《钱神论》等。专门标目的类传有因袭前史的后妃、宗室、良吏、儒林、文苑、外戚、隐逸、艺术、列女、四夷10门,有新开的 《孝友》、《忠义》、《叛逆》3门,此三者的意义在于宣扬封建道德伦理规范。载记: 班固记新市、平林、公孙述之事曾用“载纪”体载,本书开此门类,专记那些没有正统名份被斥之为僭伪的割据政权。具体记录的对象是西晋消亡前后涌现出来的十六国,它以记首脑人物的形式,综述该国的历史。本部分实记14国,因西凉李嵩被叙为唐帝的始祖,前凉张轨被认为是晋臣,而被排入列传之中。卷数分布是,前赵3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各4卷,成汉、后燕、南燕各2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1卷,西秦与北燕全为1卷。在此之前,北魏崔鸿撰有《十六国春秋》,每国皆列纪传,但以晋纪年为总纲,本书载记部分即主要依此为据。

《晋书》作为官修史书,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集中了人力和资料,并提供了最好的写作条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成书的周期;一是优秀史才济济一堂,随其学术所长而治相应的门类,如李淳风撰志,令狐德棻等撰纪传,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书的弊病,一是比《三国志》更加着重对君主、权臣采取回护态度,对反对者尽施贬低之辞,以致减弱事情的真实性。二是对当时所有的晋史资料没有加以充分的利用和考核,却大量采用了小说入史。当代人刘知几在《史通》中批评道: “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三是缺少《艺文志》和史表。四是某些部分前后矛盾,舛讹百出,或详略不当,疏误遗漏,如《地理志》仅详于西晋初的行政区域,而对东晋侨州郡的名称缺乏和原地的系统对照;《职官志》仅载一般官制,而对一代要制“九品中正制”却只字不提; 又如《司马彪传》中的“语在《郊祀志》”,《冯紞传》中的“紞兄恢,自有传”等等,都系醉人乱语,实际并无此志、传。虽然如此,《晋书》仍是关于两晋的头等要籍,因为臧诸荣等诸晋史已亡佚。《晋书》记录了较多的重大历史事实,如《刘毅》、《李重》两传中的录文抨击了九品中正制;《叛逆传》叙述了孙恩、卢循农民大起义;竹林七贤诸传反映了魏晋清谈和放荡不羁的风气。

因旧晋史诸家已日久湮没散佚,清代学者曾做了不少辑佚工作,以作为晋史的佐证。黄奭的《汉学堂丛书》将具有作者姓名的资料集成单书,将无作者姓名的资料汇于“众家晋书”;汤球辑有《九家旧晋书辑本》,又称《晋书辑本》,收录颇详。惜《群书治要》中的晋史资料,全被忽视,他另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后世对《晋书》的研究者虽不及前四史,但用力者也不少。唐何超撰《晋书音义》,对本书的音义训诂多有发微。明朝以后,注家蜂起,然无上好本子。至清代,研究有效者纷纷出现,其中钱大昕、赵翼、王鸣盛的成果分见于《二十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另有周家禄、劳格二家的校勘记,丁国钧的校文。近人吴士鉴汇综历代重要研究成果、见解,撰成《晋书斠注》,将各家异说并存一书,同时拾遗补缺,纠谬订误,从而成为研究《晋书》的权威之作。该书于1928年由吴兴刘承幹嘉业堂刊印。姚怀箴作《晋书纂注》,着重为帝纪作注,他广采正史稗乘及几十种资料,进行考证校订,是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在志的研究方面,有清洪亮吉的《补东晋疆域志》及《补十六国疆域志》,前者对侨州郡地名的甄别颇有心得;后者详证十六国的版图变代。毕沅的《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