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春秋时期鲁国的纪事史书,相传由孔子删削节取编定成书。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共十二公242年间的史实。“春秋”原为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据《墨子·明鬼》、《史通·六家》说,当时尚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夏殷春秋》、《晋春秋》等多家。该书即节取《鲁春秋》而成。后世又因有此一书,而将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又泛称史书为“春秋”。该书按照鲁国12个君主的次序,依次编年。其记事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在一年之下,标出春夏秋冬,再加月份和日期,然后记出史事。分条记事,不相联属。对当时的政治事件,并有所评论。该书的局限是文句过于简略,未能写出所记事件的原委。全书共约18000字,字数最多的条文也只47字,见于鲁丞公四年,原文是:“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营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记事文字最缺的条文见于鲁隐公八年,只有“螟”一个字,指发生了虫灾。相传孔子以《春秋》为教授弟子的《六经》之一,在其中寓有是非褒贬的微言大义,即儒家所说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儒家正统史学一派有重大影响。该书因记事过于简略,后世为之作《传》的今传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家,合称为《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春秋左氏传》着重补充《春秋》所缺载的史实,使之成为体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春秋三传》自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列入《十三经》之中,该书一般不单行,而与《春秋三传》经传合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