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纪》的主要内容,《后汉纪》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后汉纪》的主要内容,《后汉纪》导读

《后汉纪》是一部专记东汉历史的编年体断代史书。晋袁宏撰。本书在宋代时的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无法句读。至明代,有嘉靖黄姬水刊本和万历南京国子监本,基本恢复了原貌,但仍有脱误。清康熙年间,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以明刊本互校,又详采其他史书考校,实为近代精本。此外,流传于世的还有学海堂本,龙溪精舍本以及四部丛刊本。今人周天游在上述诸刊本中,择善而从,兼取诸本之长,精加校注,于1987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后汉纪校注》,为现今最好的本子。

袁宏 (328—376),字彦伯,小字虎。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出身世族家庭,因年少丧父,家道中衰,后为谢尚参军、桓温大司马府记室,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文笔敏捷,一生著诗赋诔表三百余篇,有“一代文宗”之美称,但他的主要成就却反映在他的史著中。《后汉纪》是他传世的唯一精心之作。

《后汉纪》共30卷,记事起于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迄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完整地记载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兴衰史。袁宏在世时,已有数家东汉史著作问世,如谢承的《后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汉后书》、谢沈的 《后汉书》以及刘珍等人修撰的 《东观汉记》,他认为诸书 “烦秽杂乱”。事繁简不一,体例纯驳不齐,史实阙略,互有出入。于是,采择各家之长,多方披阅资料,参考了《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以及各郡耆旧先贤传等数百卷史料,历时八年,撰成 《后汉纪》一书。当时,张璠的编年体《后汉纪》刚刚问世,袁宏见到后又及时吸取了部分材料。所以,袁宏的《后汉纪》是在广泛占有材料和认真考订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而得以流传存世的。故该书“比诸家号为精密”。刘知几在《史通·古今正史篇》中认为:“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袁、范二家”,并非溢美之辞。

《后汉纪》的价值首先在于材料的丰富、真实。它综合了数十种著作中的原始资料,删繁补缺,纠缪释疑,使得全书内容更为可靠。而且,它比范晔的《后汉书》要早五十多年问世,故范书的许多内容均可从中摭拾。但由于作者的识见彼此不同,《后汉纪》中有些精实之语或被范书忽略,有些重要史实或被范书删削。如袁书中所载明帝、章帝时的部分诏令,士人的一些疏论对策,均不见范书记载;又东汉中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官无见钱,皆出于民。民多流亡,皆虚张户口,户口既少,而无赀者多,当复割剥,公赋重敛”。这样重要的史实也未为范书所取,至于有些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因《后汉纪》的记录而得以保存。此外,在史事的时间、地名、人名、谥号、官职等方面,还可利用本书考订出范书的错误。后世学者指出 ,袁书和范书两者不可偏废,各有其不可泯灭的史料价值,其评价是恰当的。故一千多年之后完整的东汉史书只有袁、范两家传世,并不是偶然的。

正因为袁宏广泛采择了诸家之作,所以,在《后汉纪》中保存了一些佚书的原貌,这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所在。如久已亡佚的《东观汉记》藉本书保存了《天文志》、《五行志》、《西域传》的佚文有15条之多,又如华峤的 《汉后书》原本97卷,今亡,在《后汉纪》中能找到其遗论4条。

袁宏对班固的《汉书》和荀悦的《汉纪》极为推崇。他所撰 《后汉纪》的体例,就是以 《汉纪》为范本。该书纲目分明、详略有体便于披览。尽管最早问世的史书是编年体形式,但在当时由于《史记》、《汉书》的传世影响,纪传体史书著述如林,几成一代风气,而袁宏却能不附其末,以编年体裁综括史事,辞约而事详,叙述前后脉络分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今世治东汉史学者,常以袁宏《后汉纪》配合范晔《后汉书》,使编年、纪传两体互为参照,是有一定道理的。

《后汉纪》的不足之处在于袁宏对人物的撰写处理上采取“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撰述方法,即将时代相近、德行类似的人物放在一起写,这样往往会出现叙述某人事迹的同时,还不得不兼列其他人的小传,这就使得编年体例不纯,而插入不甚相关的内容,也导致一些史事记载显得冗长,又袁宏十分注重论赞。在全书中论赞几占十二分之一篇幅,最长的一篇且达1034字,实为历来史书中所少见,尽管其中也不乏佳篇,但其论赞以纲常名教观为核心,充斥着迂腐陈旧之偏见,其品评人物也显露出袁氏的名士作风,夸夸其谈,给人以失实的感觉。

由于长期以来,纪传体史书被认为 “正史”,居于统摄史学的地位,因此以编年体撰作的《后汉纪》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所出的《后汉纪校注》,使袁宏这一史学佳作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