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的主要内容,《外科正宗》导读
《外科正宗》是中医外科学专书。明陈实功著,刊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明 《医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日宝永三年(1706)宣风坊书林井上忠兵卫版、乾隆五十年(1785) 刊张鹜翼重订12卷本和徐灵胎批注12卷本。其中康熙本和徐大椿批注本为通行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据康熙刻本的影印本,1964年又据多种版本校勘出版排印本。
陈实功 (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明崇川(今江苏南通) 人,中医外科学家。幼年多病,少时即开始研究医学,并学外科,注重参阅中医各科医著及文学、哲学著作,行医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陈氏在总结前代医家外科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体会,撰成 《外科正宗》 一书。
本书4卷,约21万字。前为作者自序。卷1以歌诀附加注释的形式,概论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继之以验案,以示规范;其次载外科常用方剂56首,译其药物组成、主治及使用方法;再次绘图30余幅,以示各种常见疮疡的部位、形状;终以“痈疽诸证疮名十律”赅括常见外科诸疾名称。卷2-卷4分论外科常见病证120余种。每证均首明病因病理,次叙症象,再详论治法并出示验案,最后载其主治方药。
本书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重视外治,反映了当时外科手术的发展水平。陈氏力辟当时只重内治,轻视外治的思想倾向,认为外敷药、刀针、手术是治疗外科病不可缺少的措施。书中记载的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下颌骨脱臼整复、咽喉和食道异物去除、骨结核死骨剔除等,均为外科史上较突出的成就。对脱疽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准确地记述了其临床表现、论断、预后。并首次提出从关节面处实行离断的手术原则,指出早期截趾、指在治疗上的价值。对良性肿瘤的割治,较早地发现连同包膜一起完整切除的临床意义。对痈疽已溃排脓不畅者,主张剪除坏死组织,扩创、引流,使毒从外出。二是对某些外科病的发病原因和病位有较明确的认识。如肠痈(阑尾炎)一证,陈氏指出由“男子暴食奔走,致肠胃传递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塞肠道而成”;或因“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坐起活动,……以致肠胃内容停滞而成”;或因“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书中绘有肠痈图,其部位正在今之麦氏点与兰氏点之间。三是在治疗上强调内外结合。认为“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故在治法上主张内服药与手术外治并重。内治应灵活运用 “消”、“托”、“补”三大治疗法则。四是提出 “疮疡全赖脾土”的学术观点,重视调理脾胃、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是李东垣脾胃学说在外科学术中的发展,对加速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五是重视医德,提出医家 “五戒”、“十要”,要求医生勤于读书,精选药物谨于职守,对病人一视同仁等,为外科医生学习和行医的守则。
《外科正宗》以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外科专著。明代外科著作甚多,虽各有特点,但均不及本书全面详尽。本书对研究中医外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