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醉翁亭记》简介|介绍|概况

宋文篇名。欧阳修作。宋苏轼云:“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语云: ‘平生为此最得意’。……世人识真者少,可叹亦可愍也。”(《东坡题跋·记欧阳论退之文》)欧阳发评此文“创意立法,前世未有之体”(《欧阳修事迹》节录,见《欧阳文忠公文集》附录卷五)。陈师道记秦观语:“《醉翁亭记》亦用赋体”(《后山诗话》)。王应麟指出全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这种体例本于《易》之《杂卦》(《困学纪闻·杂识》)。清吴楚材、吴调侯说:“通篇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古文观止》)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云:“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开了连用‘也’字之端”。冯其庸等选注《历代文选》说:“通过对滁州优美的风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里所谓‘官民同乐’的图画,实质上也就是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自己在滁州的政绩进行了侧面的歌颂”。王瑛说:“通篇都围绕‘乐’字来构思,表面上是在描绘自然山水,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再贬后官场失意的牢骚,纵情山水以示旷达的思想感情。”“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和自问自答的句式来写景叙事,也是作者在学习前人语言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春秋公羊传》就常用这种句式,不过那是历史著作,主要是用于叙事和议论)”(《欧阳修诗文选注》)。杨贺松认为本文“寓忧愤于欢乐之中”。“取名‘醉翁’是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后,精神抑郁,借着这个别号寄寓自己的不满”,“是发泄悲愤”,“借酒浇愁”。“欧阳修是一个有抱负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许多治国拯民的政治措施,得不到支持;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被贬到滁州以后,只能朝朝暮暮流连于醉翁亭上,实在闲得难受,苦得难熬。他的寄情山水,纵情酒宴,寓悲愤于欢乐之中,深沉蕴藉,含而不露,正是这篇文章的风格特点。”(《一篇声情并茂的杰作》,载《文章选讲》)。倪其心认为“发挥与民同乐思想,寄托乐而无逸情怀”(《知人论世,具体分析》,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5期)。陈幼石说:“《醉翁亭记》中的基调是欢喜庆幸”,“个体的孤忧转化为群体欢乐”。“通常对这个作品的误解主要是出自片断地着重第一部分来读,把醉翁鲜明的性格以及那句看上去似乎是画龙点睛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解为全篇主旨。事实上,《醉翁亭记》原文毫不含糊告诉我们,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第一部分中只是全篇的一个导言,——一个以传统游记形式点出篇题中‘亭’与‘醉翁’二词的来源及意义。这就是说欧阳修在这里的交待只是为了符合游记体裁的传统要求而已,只是在行文中间润加了一些本人文笔上的特色。第二部分以‘若夫’开始是全文的核心,以它的中心位置和篇幅言,它理所当然地应是全文的骨干。我们看到,在这一部分,《醉翁亭记》的真正中心主题:群众性的‘欢悦’,果然以绚丽多采的姿态出现了”(《韩柳欧苏古文论》)。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这是一篇政治上失意而仍然行乐的作品,有意避免感伤的情调”。陈霞村、阎风梧说:“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官场失意,寄情山水的。但是吟诵之间,纯是一派和谐、欢畅的情调,似乎没有什么抑郁情绪。”(《唐宋八大家选译注》)本文围绕一个“乐”字来写,脉络清晰,不枝不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写景简练生动,情致深远。语言富于创造性,表现为骈散结合,精练生动和二十一个“也”字的判断句式,富于感情色彩。《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记载了本文锤炼语言的情况:“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