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成公全书》的主要内容,《王文成公全书》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文成公全书》的主要内容,《王文成公全书》导读

《王文成公全书》是明王守仁全部著作的汇编。包括首编 《语录》3卷,为 《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是王守仁在时由门人徐爱辑录,经门人钱德洪删定。次为 《文录》5卷,皆杂文。三为 《别录》10卷,为奏疏、公移之类。四为《外集》7卷,为诗文及杂文。五为 《续编》6卷,则 《文录》所遗,搜集续刊者。都是王守仁死后门人钱德洪所编定。后附以《年谱》5卷、社会 327《世德记》2卷,亦王德洪与王畿所纂集。本各自成篇,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才将各单行本合刻,仿《朱子全书》体例,刊成《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今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读书、讲学,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

《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卷1至卷3为《语录》包括《传习录》等。卷4至卷8《文录》包括《书》等。卷9至卷18《别录》,包括《奏疏》等。卷19至卷25《外集》,包括序、说、杂著、墓志铭、墓表、墓碑、传、碑、赞、箴、祭文等。卷26至卷31 《续编》,包括文移、山东乡试录等。卷32至38《附录》,包括 《年谱》、《年谱附录》、《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序》、《祭文》等。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大学问》是他向学生讲授《大学》时的记录,是他哲学思想的纲要。《传习集》是他言论的汇集,包含了他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王文成公全书》,首先展示了阳明学派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三: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致良知的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知行合一的封建道德修养论。就他的宇宙观来看,他认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就他的认识论来看,是“致良知”,这是阳明学说的中心。他说:“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心”,是“宇宙的本体”。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所以他要求通过“致”的工夫,使“良知”明白或恢复起来。就他“知行合 一”的修养论来看,是针对程颐、朱熹“知先行后”论提出来的。他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其次,展示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热心于教育事业,每到一地,都建学校,创书院,亲自讲学。他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强调教育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在教学中他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本之根也,水之源也。”他主张把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使用少而精原则,都是值得借鉴的。其 三,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在《全集》中记载了不少文章和诗。《四库提要》说王阳明“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文成公全集》为研究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阳明学派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他弟子对他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后来王畿、王艮开创“泰州学派”风靡一时,在他们的影响下,产生了李贽的哲学思想。随着“泰州学派”影响的扩大,江西一带坚持王学正统观点的起而反对,称“江右王门”,代表人物是邹守益、罗洪先等。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