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璧赋》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后赤璧赋》简介|介绍|概况

宋文篇名。苏轼作。关于前、后《赤壁赋》的比较,元人虞集说:“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三苏文范》引)明袁宏道说:“《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同上)李贽说:“《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灵空奇幻,笔笔欲仙。”(同上)清储欣云:“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吴楚材、吴调侯云:“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杼,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谈《南华》一部。”(《古文观止》卷十一)王文濡说:“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写,至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说:“后篇以记游为主,取景仍不外秋江、夜月,而以客为陪衬,但描写的着重点和表现的情趣与前篇都有所区别,思想内容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宋文选》题解: “《后赤壁赋》主要反映了《前赤壁赋》中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思想。”朱靖华说:“《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与前《赤壁赋》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赤壁赋》侧重于人生哲理的阐发,而《后赤壁赋》则侧重于艺术形象的渲染罢了—— 在《后赤壁赋》中,作者虽未再度提及曹操兵败赤壁的史实,但它却以艺术形象复制并加深着前《赤壁赋》的题旨和哲理,这是作文的‘末始相袭’的要诀的反映”。“《后赤壁赋》恰好写于宋神宗发动第二次西边战争而惨遭溃败之时日。这次战争失败的后果更为严重,它使‘官军、熟羌、义保死者六十万人,钱粟银绢以万数者不可胜计’(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元丰五年九月、十月),而后并导致了宋神宗本人的抑郁致死。因而《后赤壁赋》在思想格调上要比前《赤壁赋》压抑、深沉得多了。”“处在流放和囚犯般地位的苏轼,他对时势只能是‘自惭无补丝毫事’(苏轼《初到黄州》);为了排遣胸中的政治苦闷,摆脱世间的荣辱利害,无奈何,他只好重返大自然的怀抱:‘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从而在自我解脱中表现出作者对朝廷政治的无所作为的感伤心境。”(《前、后〈赤壁赋〉题旨新探》,载《苏轼新论》)。关于“鹤化道士”,明郎晔云:“诸本多云 ‘梦二道士’, ‘二’当做‘一’,疑传写之误。”(《四部丛刊》六十卷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张溥《苏长公文集》、张养正《东坡全集》、茅坤《苏文忠公文钞》、清道光壬辰本《东坡全集》等皆作‘一道士’。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为“一鹤化二道士’故事用了唐明皇猎鹤的典故。上海商务1933年版《苏东坡集》据明版《重刊苏文忠公全集》,作“二道士’,李绍1456年序云当时他参考了许多残本都作“二道士”。今人陈幼时认为“作者是把前后两赋当做一首赋来写的,只是在生活的不同时刻两次把它搬上舞台。相辅相成的‘变’与‘常’构成了有关时间与生活的主题。‘前赋’和‘后赋’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而抽象,由人世而自然,由 ‘有时之化’而‘无时之化’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有力地说明, ‘一鹤’的‘抽象’与‘无时’包含了两道士的具体与可分性。这种一分为二是所有变化的源泉。”(《韩柳欧苏古文论》)苏轼在黄州,写了前、后两篇《赤壁赋》,前赋写景宁静清爽,情怀旷达豪放,风格潇洒出尘;后赋写景凄清寥落,心绪清远闲放,风格低沉孤峭。共同表露了苏轼黄州时期的复杂心态,揭示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后赋写景,善于突出其季节特征;善于渲染环境气氛,融情于景;末段孤鹤道士的描写,给文章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笔法奇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