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华严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佛经名。梵文Buddhavatamsakamahavaipuiyasutra。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这部经书的编辑大约在公元2至4世纪中叶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该书内容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问、大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路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要在“阿赖耶识”(即心)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的理论发展有很大影响。此经以在隋唐时弘传极盛,形成了华严宗。7世纪,新罗僧人义湘来唐爱学,回国后开朝鲜华严宗之始。8世纪,日本始建华严宗,可见影响之大。

该书有3个译本: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60卷本,三十四品,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经》;二是唐实又叉唯陀译80卷本,三十八品,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经》;三是唐乾元二年至贞元十四年由般若译出的40卷本,称《四十华严》或《贞元经》。中国的注疏甚多,有隋吉藏《华严经游意》,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唐智俨《华严搜玄记》等20余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