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国语·越语上》。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清朱彝尊《经义考》引陶望龄语:“《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今人曲世积等《先秦史传文译释》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地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今人陈志明说:“越国转败为胜,终于灭吴,究其原因,首先是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不仅在行动上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而且在思想上对于‘以民为本’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作为君主,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其次,最重要的,还在于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勾践在反攻复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也已溶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至今还在炎黄子孙的血管里流淌。”(《古文鉴赏大辞典》)此篇叙述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勾践抚恤国人,卑事夫差,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招贤纳谏,依靠人民,终于灭掉了吴国。全文较突出地写出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更写出人民的积极要求报仇雪耻,象这样着重于人民方面来写,是很难得的。文章剪裁适当,脉络清楚。写吴越交战,用笔简括;写战前双方国情,则笔墨酣畅横肆,因而主题突出,文势迭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写,使人物之间相互陪衬,如勾践求和时,看似卑躬屈膝,实乃委曲求全,深谋远虑,相比之下,夫差则显得骄奢淫佚,缺乏远见;后来夫差向勾践求和,完全是摇尾乞怜,为的是一时苟安。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则栩栩如生。另外,文中讽谏应对文辞,能够结合人物性格、身分、处境,因而语言亦富于个性化,人物性格也从中突现出来。清金圣叹盛评道:“此文凡写数十段,段段异样神采。段段读之,使人跳舞!”(《天下才子必读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