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纤夫词》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贺新郎·纤夫词》简介|介绍|概况

词篇名。清陈维崧作。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当是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与张煌言合兵北伐,下镇江,围攻南京,清廷急筹江防时作。它反映了沿江人民受到清军骚扰的无数苦难。”今人袁世硕说:“联系清初的史实,康熙十二年(1673)冬,三藩之变起,清廷先后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清寇大将军进军湖南,安亲王岳乐为定南平寇大将军进军江西,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镇守江南,长江一线,大军云集,调动频繁。‘真王拜印’,当指此时清廷授印诸王出兵平藩。如此,则这首词约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今人夏承焘《金元明清词选》则说:“清朝初年,为了征服南方各民族的反抗,曾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词所反映的‘纤夫’事件,只是这种军事行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顺治九年(1652),清廷派亲王尼堪率十万精兵南下,与占领湖南的李定国军战于衡州。这时陈维崧已二十七岁,当能目击其时南方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但在异族统治者严酷统治下,他不得不用‘真王’来比拟亲王,不得不用‘天边’来比拟清朝的都城——北京。隐约其辞,以避祸殃。虽然如此,他这首词仍然写得有声有色,与杜甫的《石壕吏》相似。”此首写作之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清初,统治者为了镇压南方广大地区的抗清力量,曾多次不择手段地强征大批农民,给运送兵粮的舰船拉纤,致使民不聊生,群怨沸腾。作者针对此种情况,愤而有作,遂成此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上片概述强征民夫的暴行;下片重点描绘一位被征民夫与病中妻子“临岐决绝”的凄惨景象。虽然只作客观的叙写,但愤激之情自寓其中,显得深沉而有力;又以征夫夫妇温存话别的对语作结,语言浅近,感情沉痛,读之令人心酸,与杜甫“三吏”颇有相似。作者弟宗石序《湖海楼词集》说:“方伯兄少时,值家门鼎盛,意气横逸,谢郎捉鼻,尘尾时挥,不无声华裙屐之好,故其词多旖旎语。迨中更颠沛,饥驱四方,或驴背清霜,孤蓬夜雨;或河梁送别,千里怀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甚至里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序中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及经历,说明其词风的转变和特色,颇有见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