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简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游记》简介|鉴赏

明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吴承恩作。一百回。约八十万字。成书于吴承恩中年以后,约当明世宗嘉靖末年。现存明清刻本多种,其最早者为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随后有万历三十一年(一六○三)书林杨闽斋刊本,崇祯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明代另有编入余象斗《四游记》中的杨志和四十一回《西游记》和万历间朱鼎臣的《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实际上都是吴承恩《西游记》的删节本,清代有评注本《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等。解放后,有一九五○年广益书局排印本,一九五三年锦章书局排印本,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排印本,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本等。

《西游记》的原始素材是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孤身前往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的事实。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离开了史实而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神怪内容。在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唐僧取经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专题。南宋时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话》,写“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行,沿途降妖伏怪,使取经“功德圆满”。它使取经故事与各种神话的结合有了一个雏型,并开始使故事的主角由玄奘变为猴行者。到了元代,取经故事有了很大发展,取经者已发展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人;元末明初又出现了内容相当丰富的《西游记》话本。这时,取经故事已经基本定型。另一方面,金、元、明三代,取经故事长期在舞台搬演,也使其内容有所丰富。正是在话本、戏曲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天才的作家吴承恩经过巨大的加工和再创作,写出了长篇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故事梗概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花果山上有一仙石,感受天地之气,化作石猴,因发现水帘洞,为众猴觅得安身之地,被众猴拜为王,号称“美猴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飘洋过海,到处访仙求道,终得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取法名为“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法、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闯入东海,向龙王索得“如意金箍棒”作武器;大闹地府,把生死簿上的猴类一笔勾销。玉皇大帝闻报,命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孙悟空为“弼马温”, 悟空不满,反出天宫,打败托塔天王率领的天兵天将,自称“齐天大圣”。玉帝再度招安,即封悟空为齐天大圣。不久,悟空因偷吃蟠桃、仙酒、金丹,搅乱蟠桃胜会,逃回花果山。玉帝派十万天兵前去捉拿,不能取胜,又调二郎神前去助战。悟空与二郎赌斗变化,难分胜负,被太上老君抛下金钢琢打中天灵,因而被擒。玉帝命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均不能伤,老君乃将悟空放在八卦炉中,欲将其化为灰烬。悟空躲在巽宫位下,反倒炼就火眼金睛。趁老君开炉时,悟空猛然跳出,大闹天宫。玉帝慌忙请如来相助,如来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如来命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说唐太宗差人到西天求取佛经,洪福寺僧人玄奘自愿前往。路上,玄奘救出孙悟空,收为徒弟,又称行者,并用观音传授的“紧箍咒”加以约束。 接着,在鹰愁涧收伏小龙,变为白马,充当坐骑;又先后在高老庄、流沙河收猪八戒、沙和尚为徒,分别取法名为悟能、悟净。师徒四人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沿途降妖除怪,先后战胜白骨精(白虎岭)、黄袍怪(黑松林)、金角、银角二妖(平顶山)、青狮怪(乌鸡国)、红孩儿(号山)、虎力、鹿力、羊力三妖(车迟国)、金鱼精(通天河)、青牛精(金兜山)、蝎子精(琵琶洞)、六耳猕猴、牛魔王(火焰山)、九头怪(祭赛国)、黄眉怪(小西天)、蜘蛛精、蜈蚣精(黄花观)、狮、象、鹏三怪(狮驼岭)、白鹿精(比丘国)、老鼠精(无底洞)、九头狮(竹节山)、犀牛精(青龙山)等。经过十四个寒暑,行程十万八千里,终于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如来命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师徒返回东土,将经卷送呈唐太宗。师徒四人复由八大金刚护送,再到西天。如来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悟能为净坛使者,沙悟净为金身罗汉,并封白马为八部天龙马。至此,师徒皆成正果。

《西游记》在神魔小说的外壳下,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 一方面,作品通过对神佛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了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吴承恩笔下的神佛形像,大都带有人间色彩: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就象人间昏庸无能的皇帝;色厉内荏的天庭星官,就象人间尸位素餐的文臣武将;为非作歹的妖魔鬼怪,就象人间鱼肉百姓的官绅地主。即使是作者赞颂较多的如来佛祖,也象一个贪得无厌的老财迷。至于取经途中那些国家,多数都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天上的神佛,人间的帝王,往往与妖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切,都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是多么腐朽浑浊!

另一方面,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孙悟空这个富有斗争精神的神话英雄,寄托了古代人民反抗暴虐统治,渴望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孙悟空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整部《西游记》都是他的战斗史。他不畏强暴,蔑视既定的封建等级秩序,敢于向君权神权挑战,闹得天宫不得安宁。在保护唐僧取经的途中,他仍然保持着对神佛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嫉恶如仇,锄强扶弱,处处与妖魔鬼怪作对,勇敢顽强,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孙悟空是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光彩照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人民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乐观豪迈的优秀品质。

当然,吴承恩对神佛的批判和对孙悟空的歌颂,并没有达到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的地步,作品中还存在着正统观念、宿命论思想等消极因素。

作为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 《西游记》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自由驰骋浪漫主义想象,创造出一个奇异瑰丽、千姿百态的神话世界。在这个神话世界里,孙悟空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可以任意腾挪变化,移山倒海,他那根金箍棒不仅可大可小,而且能一变千条;哪吒太子、二郎神都可以变作三头六臂,身高万仞;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扇灭火焰山;观音菩萨的净瓶,可以装入五湖四海……各种神通广大的宝贝,神魔之间的斗法,更是使人眼花缭乱。这些神奇的人物形象,与恍惚迷离的神话环境描写融为一体,使读者在精骛八极之中,得到极大的艺术满足。

第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动物的体态习性结合起来,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孙悟空外貌的“尖脸缩腮,金睛火眼”,行动的敏捷灵活,性格的乐观开朗,都与猴的特点密切相关;他能变作各种神佛妖魔之形,但身子下边却还是猴子屁股,在与二郎神赌斗而变作土地庙时,就因为将尾巴变作旗杆而露了馅。同样,猪八戒的长鼻大耳、体态笨重、好吃懒做,都反映出猪的特点。此外,牛魔王的凶悍好斗,老鼠精的狡诈善遁,蜘蛛精的吐丝,蝎子精的放毒,金鱼精以鱼鳞为铠甲,白象怪用长鼻卷人……也无不带有其原形动物的特点。作者成功地运用这种艺术手法,使读者既感到新奇有趣,又觉得富有生活气息。

第三,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无论是在大闹天宫的搏斗中,还是在西天取经的历程中,孙悟空总是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其斗争精神也因此而愈加鲜明。猪八戒、唐僧的性格也是在矛盾冲突中显现的。如三打白骨精时,通过唐僧师徒间的矛盾冲突,使孙悟空的爱憎分明,除恶务尽,唐僧的不识好歹,愚而自用,猪八戒的昧于小利,搬弄口舌,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第四,语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作者善于使用生动的口语,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写孙悟空到龙宫取得金箍棒后,又向龙王要披挂,龙王推说没有,悟空便道: “‘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请他到其他海看看, 他却说:“‘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副。”龙王一口咬定实在没有,他就吓唬道: “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寥寥数语,把悟空的顽皮和机灵写得活灵活现。书中写悟空与八戒的对话。更是充满喜剧色彩,常常使人忍俊不住。就语言的生动风趣而言, 《西游记》在明代几部小说名著中可能是最为突出的。

《西游记》在艺术上也有不足之处。作者为了照顾取经题材,有时离开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需要,进行一些劝善惩恶的说教;对所谓“八十一难”的编排,有勉强拼凑之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虽然前后一致,但在取经途中动不动就到处搬救兵,似乎本领越来越稀松;作者在追求生动风趣的风格时,有时失之油滑。但是,从总体上看, 《西游记》不仅是神魔小说的艺术高峰,而且是整个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