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志传》简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列国志传》简介|鉴赏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一名《春秋列国志传》。 书不分回,约二十八万字。余邵鱼编写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原刊本未见,今存明重刊本两种。一为八卷本,名《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由三台馆余象斗于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重刻此书。刻工较精,首题“列国序”。每卷题“后学畏斋余邵鱼编集”, “书林文台余象斗评释”。此本后又有古吴文英堂刊小字本,及题“李卓吾评点”的文锦堂刊小字本等。另一为十二卷本,题《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列国志传》。刊刻时间也在明万历年间。每卷前附图五叶,刻绘俱工。首陈继儒“叙列国传”。题“云间陈继儒重校”, “姑苏龚绍山梓行”。属于同本而不同板的又有明万历乙卯(四十三年)重刊本。除了陈继儒所写的序外,还有朱篁序。梓行亦题龚绍山。以后出现坊刊十六卷本、十九卷本,首陈继儒序,书题《新刻史纲总会列国列传》 (见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列国志传》是在宋元讲史话本中的《七国春秋平话》与《秦并六国平话》诸书基础上,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故事的一部小说。在演述这些故事时,作者删去了某些远离史实的情节。如孙膑和乐毅不是同时代人,不可能相互对垒,前作有误,小说便予以删节。但为了丰富故事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作者有选择地把一些民间传说及神话故事,穿插到若干章节中去,如“苏妲己驿堂被魅”、 “穆王西游昆仑山”等。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 大变革时代。 《列国志传》就是以激烈的兼并战争和尖锐的阶级斗争为背景,在广阔的范围内,描写了春秋三百年间五霸竞起、战国二百余年七国对峙的兴亡盛衰,最后由“始皇兼并周天下”, “天下茫茫定于一”,结束了诸侯之间“鲸吞虎噬经数世”, “各相吞并裂封疆”的分裂局面。

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的兴衰,说明了成败的关键,在于国君能否选择贤士,排斥奸佞,主张改革,推行新政。作者在卷三“管夷吾条陈霸业”一节,赞扬了齐桓公不记前隙,任用贤能管仲,富国强兵,革新政治,致使“齐国大治”,成了霸主。卷十“公孙鞅徙木立信”一节,详细地描写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使得“国中富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者一方面歌颂了英明的君主、贤达的将相,另一方面对那些腐败残暴和骄奢淫佚的统治者,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卫宣公筑台纳媳、齐襄公兄妹淫乱、陈灵公衵服戏朝、楚灵王喜欢细腰、晋灵公支解膳夫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严厉的谴责。尤其对宋襄公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尖锐的批判。

小说对士大夫的无耻行径也有所揭露和谴责。作者不惜笔墨,在“鲁秋胡捐金戏妻”一节里,专写秋胡在慌忙回家途中,仍有兴去调戏采桑女子,遭到民妇痛骂。到了家里,一见自己欲以金锭去勾引的妇女就是内室,羞愧难当。这场丑剧, 把这个“口讲仁义道德”,实乃“好色污行”的封建士大夫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妙不可言。

总的来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倾向应予肯定,但也不能抹去书中的神鬼迷信、忠孝节义等封建糟粕,使作品的光辉减色。

本书在艺术上有某些特点,有些故事,特别是对每一场战役都写得较为生动。

小说成功地刻划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有明主贤相,有暴君佞臣;有名将勇士,有败帅懦夫;有权贵显宦,有游士平民;……他们大都形象鲜明,各有各的脸谱。但也有一些人物缺乏个性,形象模糊。全书纲目清晰,脉络分明,把五百多年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紧扣。但小说未脱讲史话本的影响, 文字简朴,甚至粗糙,文学意味不足。书中保存了许多民间传说, 如“秋胡戏妻”、 “临潼斗宝”、“卞庄刺虎”等,对后来民间说唱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