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岳渎经》简介|鉴赏
传奇小说。唐代李公佐撰。见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七。鲁迅录入《唐宋传奇集》内。《广记》题为《李汤》,注云:“出《戎幕闲谈》。”《戎幕闲谈》为唐末人韦绚作,《续说乳》亦曾辑录。鲁迅认为,“此篇是公佐之笔甚明。元陶宗仪《辍耕录》(二十九)云: ‘东坡《濠州涂山》诗川锁支祁水尚浑注,程演曰: 《异闻集》载《古岳渎经》:禹治水,至桐柏山,获淮涡水神,名曰巫支祁。’其出处及篇名皆具,今即据以改题,且正《广记》所注之误。”故改题为《古岳渎经》。此外,鲁迅还认为,小说中那段所谓出自古《岳渎经》的文字,显然是李公佐自己的手笔,而托之于古人。这种手法在小说中较常见。但李肇等唐以来的许多文人均为所惑,相信真有《古岳渎经》这么一部古书,并引为典实,显为误解。 (详鲁迅《稗边小缀》)
《古岳渎经》记述淮涡水神无支祁的故事。在九嶷山古渡口的佛寺中,杨衡向李公佐讲述一件奇闻佚事:代宗年间,李汤任楚州刺史。一渔民夜晚在龟山脚钓鱼时,发现江底有大铁链锁住山脚。李汤命人打捞。用五十多头牛拉拽,才使这庞然大物浮出水面,原来是个状类猿猴的怪兽,它睁眼咆哮,人群惊走,怪兽拽住铁链及五十多头牛又没入水中,再没出来。后来李公佐在太湖洞庭西山石洞里找到一本古代记载山川的书——《岳渎经》第八卷,其中记载说:禹为扫除治水障碍,召集神灵,拘囚神怪,活捉淮河、涡河水神无支祁。无支祁状类猿猴,颈伸百尺,力逾九象。禹派童律、乌由木,最后派了庚辰,才将它捉住。于是锁颈穿鼻,押于龟山脚下,以免淮水泛滥。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很象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其价值在于创造了猴神无支祁的形象。作品前半段写无支祁的发现和外貌。先写水中的情况:渔人见一大铁链缠绕山脚,找不到头;几十人拉它不动,五十多头牛拉,才有些微动弹。显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接着写无支祁从水中浮现时的声势: “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 “闯然上岸,高五丈许”。然后写它奇特的外貌:“状有如猿,白首长髻,雪牙金爪”、它的动作神态: “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诞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采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均写得生动传神,活龙活现。作品后半段除对无支祁外貌作进一步的刻画外,还增加了对其熟谙水域和神变奋迅之状的描写: “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使这个猴神的形象更加鲜明强烈,充满浓郁的神话色采。显然,这一形象的创造给了明代吴承恩以极大的启发,它实际上就是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行者的雏形。而庚辰降无支祁与《西游记》中二郎神降孙悟空,这两个场面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因袭和演进之迹。仅就其对《西游记》的影响而言,《古岳渎经》的价值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后代人们对小说本身的征引。只是李公佐的猴神尚无明确性别,而元明以后,它则被称为孙行者的“二姐巫枝祗” (见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水母”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四),从此它就是个女性猴神的形象了。
小说对猴神的叙述中,还洋溢着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精神和气魄,这在别的传奇作品中还不多见。
小说在结构上是两段式。这种结构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而且,由于后段托之于“古书”《岳渎经》的记载,成了前段的印证。不仅对前段的描述起了加强作用,而且使这一神话故事本身仿佛也变得真实可信了。
全篇行文的古朴恣肆,笔酣墨畅的散文风格,也显得很别致,颇值得汲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