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孝臧《清平乐·夜发香港》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朱孝臧

清平乐·夜发香港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朱孝臧出任广东学政,不久即与两广总督岑春煊龃龉,于三十一年(1905)夏引疾辞职。是年秋冬际从香港搭轮赴沪上息影告隐,这首《清平乐》即作于此时。

朱孝臧在几年前的戊戌变法中虽不是维新骨干人物,但其基本立场倾向是同情并理解“新派”的,与刘光第等情好甚笃。这次与总督的冲突的深层基因实系变法流产后派系斗争的余波所致,也是他对庚子八国联军侵略破坏后朝纲愈益溃败的愤懑表现。所以词的基调的黯淡深沉、郁勃苍凉,呈现一种冷峻色调,不仅仅是紧扣词题“夜发香港”之“夜”,而且是以苍茫夜色喻示着政局垂危。作为一个虽仍效忠封建政权但头脑尚称清醒的士大夫,其心情之凄凉郁闷完全可以想见,至于切身遭际,与总督的不合以及对排斥清流、箝制言论之愤怼,在词的结尾处亦完全可得而感受到。

上片先以二句勾勒并渲染近岸海面的浓重夜霾。船上灯的渐次熄灭,一个“渐”字将夜渐深的时间流程抉现,而秋月荒凉渐由水天交接处升起也在灯灭之际愈显突出。月色照在沙滩上呈现一种恍惚迷幻之感正是从这样的视野中得来。“沙动荒荒月”五字具现其老辣洗炼而又深刻的笔力。“荒荒”既有荒凉之意,又兼恍惚之味。“荒”可通恍,荒忽亦即恍惚。于是,隐约难辨的幽暗状貌毕现纸上。而那个“动”字最见警策灵动,把恍惚感觉中海边沙滩在迷离月色下似现若隐的景象写得极真切,视觉引起的复杂感知既生动具体,词人寂寥孤寒心情由此亦被写足。“极目”二句翻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然而同样写在岭南,东坡用的是肯定判断句式:“是中原”,朱强村却用的乃是反诘疑问语势“何处中原一发”?这样,对国事的忧伤以及内心迷茫消沉的情绪显得特浓,再回过头去体味“沙动荒荒月”这“月”的意味,就很有点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携盘独出月荒凉”的境界了。“一发”是“一线”之意,“鹘”,鹰隼之属。“无去鹘”,象征孤寂,寥落。

下片首句表明从此息影江湖,将跳出凶险的宦海。“江湖”相对于朝阙。对一个原期有所作为的忠爱于君国的士大夫说来,息影退隐实出于不得已。但此举虽多少有点无可奈何,然而毕竟坚持了自己不随波逐流、阿谀权势的节操风骨,由此而言,脱身漩涡浊流,亦不无轻快之感。拂袖而去,心底自安。“舵楼一笛风生”句正表现出这种微妙心态。汽笛长鸣一声,离开岸驳,实即告别仕宦生涯,与那个王朝政权分手了;“初程”二字与“风生”贯连体味,确是沉重而又轻快、颇多矛盾心理。正因为轻快中原有沉重心绪在,所以结句慨然而道:我不信既倒之“狂涛”就能任意卷浪东去,汨没一切异己!难道不听见水底蛟龙分明仍在“偶语”么?“偶语”即耦语,相互私语。《史记·高祖本纪》有“诽谤者矣,偶语弃市”,指暴政行为。朱孝臧此处用“偶语分明”作结,无疑乃愤急语,是对岑春煊辈的抗争,下笔极见份量的。

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其词风原宗尚南宋吴文英《梦窗词》,颇嫌深涩。后期兼法东坡,显得清苍深沉,骨力内挺。督学广东前后正属其词风渐变时期,这首《清平乐》就已苏味甚浓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