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李瑛》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满山是野草的清香,
满山是发光的新绿,
满山是喧闹的小溪。
淅沥沥,淅沥沥,淅沥沥,
漫空里洒下一天细雨,
敲打着我的哨棚和石壁。
我想起了金色的沙滩,
我想起了蕉叶的烟雨,
我想起了塞北的马蹄。
那里呵,都有我住过的村庄,
都有我走过的小路,
都有我难忘的战友和兄弟。
今天,莫不是他们在怀念我,
才借这亮晶晶的雨传递消息,
一声声,一句句……
我懂得它们深情的话,
一颗雨滴,一个喉咙,
向我叮嘱着同样的字:警惕!
这是一首抒发战士情怀的优美抒情诗。据美学家论述,视觉和听觉属于审美的知觉,因而有视觉艺术的图画和听觉艺术的音乐,而嗅觉、触觉和味觉是非审美的知觉,因而至今没有嗅觉艺术、触觉艺术和味觉艺术。受过象征派多种感觉意象潜移默化的诗人李瑛,往往能打破这种心理定势。他常常自觉不自觉把视觉听觉感知范围以内和视觉听觉感知以外结合起来,这样他的想象的天地就更广阔了,它的意象结构的功能就更强大了。通常我们写山中之雨往往首先见其形、色,能同时注意到它的声音已经算是感觉比较发达了。李瑛在这里,则同时调动了嗅觉,这样第一句是雨的嗅觉效果(满山是野草的清香);第二句是视觉效果(满山是发光的新绿);第三句是听觉效果(满山是喧闹的小溪)。诗人的想象在这里把视觉效果大大地提纯了,他省略了多少目力所及的信息啊! 同样,他也把听觉效果强化了。也许,在一般人来说纷繁的视觉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其它一切感觉都起了抑制作用(负诱导作用)。可李瑛却把别人容易忽视的感觉强调了。强调得最厉害的可能还是嗅觉,也许这在生活中很少人能感觉到雨后野草会变得更香。可是在这里大概没有读者会怀疑李瑛所创造的意象的真实性,因为这是诗的想象。而想象天然地是要对现实的生理功能有所超越的。诗的第一节开始就表现为把雨的意象放在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三维立体构架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这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但是如果诗人光是善于感觉,那他可能很肤浅。李瑛的才气,还表现在让他的感觉向情感深处延深,这首诗的以下五节的全部目标就在于使这种三维感觉结构变成一种传达了战士守卫祖国的崇高理想和责任感。
从第三节开始,这种感觉在空间上拓展为南国(蕉叶)、塞北(马蹄)、海防、前线(沙滩)的意象,让战士的情感与整个祖国和人民联系起来。然后再让雨声的淅沥在想象中发生变异、由大自然的现象变成社会现象,雨的声音变成了人民的叮嘱。
从现实的场景到情理的升华在六十年代本是一种流行的写法,李瑛的贡献在于对这种升华提供了一种细致的联想和想象的桥梁,那就是以多种感觉的结构,到空间的拓展到感觉性质及内涵的深化。也正因为这样,诗人的创作实践,在当时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