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的内容·金元杂剧·金杂剧·现存的金杂剧剧目和剧本
由于金杂剧多为民间艺人创作,现存有关金杂剧的剧目和剧本的资料都很缺乏。以往的戏剧史多以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五所载的《院本名目》为金杂剧的剧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金院本名目》说:“院本名目690种,见于陶九成《辍耕录》(卷二五)者,不言其为何代之作……以余考之,其为金人所作,殆无可疑者也。”①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上册也称《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是‘金院本’的现存唯一目录②。”
但是,陶宗仪是元人,他在《南村辍耕录》提供这些剧目时仅说:“偶得院本名目,用载于此。”③并没有说明这些剧目的时代,难以证明这些剧不是金杂剧的剧目。
在这些剧目中,有一部分是宋杂剧。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一○《官本杂剧段数》载有宋杂剧剧目,其中与陶宗仪提供的院本名目有11种相同或近似,如《烧花新水》《熙州骆驼》《病郑逍遥乐》《列女降黄龙》《黄丸儿》《讲百花爨》《四国来朝》等,显见是宋代流传下来的杂剧剧目。
这些剧目有部分是元院本。在元代,从宋、金流传下来民间艺人创作的杂剧被称为院本,与文人创作的长篇北杂剧相区别。《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道:“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另一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志》也道:“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之所以称为院本,因其是戏班艺人(行院)创作的剧本。朱权《太和正音谱》道:“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院本简单粗糙,不足与杂剧抗衡,但仍在舞台上演出,常常与杂剧合作登台。有时院本与杂剧分段演出,如杜仁杰散曲《庄家不识构阑》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④“幺末”即杂剧。有时是将院本穿插在杂剧中演出,往往按元杂剧的题材适当插入相应内容的院本,使二者融为一体。如将有关道人的院本《清闲真道本》插入杂剧《圯桥进履》第一折道人乔仙指点张良的情节,将讽刺败将的院本《针儿线》插入杂剧《飞刀对箭》第二折张士贵与薛仁贵争功的情节,将有关江湖医生的院本《双斗医》插入杂剧《降桑椹》第二折蔡顺延医治母病的情节等,共有六种此类剧本。而这些院本剧名,都可在陶宗仪的《院本名目》中找到,显见是元院本。至于陶氏的院本名目中的“押剌花赤”为蒙古语,是元代官名,更应是元院本了。
在这些剧目中,当然也有金杂剧剧目。《红娘子》《蔡消闲》都反映了金代文学的某些状况,显见是金代作品。红娘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出现后才明晰起来的人物形象;蔡松年(号萧闲老人)则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另外,在元散曲、元杂剧中常有艺人演出“古本”杂剧的叙述,如高安道散曲【般涉调】《哨遍·淡桑行院》道:“末泥引戏的衠劳嗽,做不得古本《酸孤旦》。”(《全元散曲》下册第1110页)而《酸孤旦》就是陶氏《院本名目》中剧名。既云“古本”,就应是前代剧本,是宋或金的作品。元无名氏杂剧《百花亭》第三折王焕扮小贩卖“查梨条”时说:“须记的京城古本,老郎传流;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接着叫唱了一支卖干果的唱段,而陶氏的《院本名目》中的《打略拴搐》就有《果子名》的剧目,这段叫唱很可能就是由金杂剧改造而成的元院本。
由此可见,陶宗仪的《院本名目》是元人演出院本的剧目,其中包括了南宋、金、元三代的作品,以宋、金为主,可能经过元人的改造。
除了陶宗仪的《院本名目》之外,金杂剧剧目还见于元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该剧第十二出云:
(末白)你会做甚院本?(生唱)【圣药王】更做《四不知》,《双斗医》更做 《风流浪子两相宜》《黄鲁直打到底》,《马明王村里会佳期》更做《搬运太湖石》……做院本生点个《水母砌》,拴一个《少年游》。①
此剧的故事背景为金代,剧中所叙剧名可视为金杂剧剧目。
陶宗仪《院本名目》共690种,《错立身》载院本名目共8种,两者相加共698种。除去明显有证据为宋杂剧的11种,元院本的7种,余680种很可能是金杂剧剧目。
金杂剧现存的剧本寥寥可数。《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载:
自钦怀皇后没世,中宫虚位久,章宗意属李氏。而国朝故事,皆徒单、唐括、蒲察……诸部部长之家,世为姻婚,娶后尚主,而李氏微甚。至是,章宗果欲立之,大臣固执不从,台谏以为言,帝不得已,进封为元妃,而势位熏赫,与皇后侔矣。一日,章宗宴宫中,优人玳瑁头者戏于前。或问:“上国有何符瑞?”优曰:“汝不闻凤皇见乎。”其人曰:“知之,而未闻其详。”优曰:“其飞有四,所应亦异。若向上飞则风雨顺时,向下飞则五谷丰登,向外飞则四国来朝,向里飞则加官进禄。”上笑而罢。②
杂剧演员玳瑁头与其搭档的一段对话,可谓一段简短的金杂剧剧本,姑且称为《李妃》。
元杂剧《百花亭》第三折王焕扮小贩叫卖“查梨条”的叫唱也是一本金杂剧:
须记的京城古本,老郎传流,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圆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橘,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扁的凝霜柿饼,也有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细切的新建姜丝,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也有黑的黑、红的红、魏郡收来的指顶大瓜子,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俺也说不尽果品多般,略铺陈眼前数种。香闺绣阁风流的美女佳人,大厦高堂俏倬的郎君子弟,非夸大口,敢卖虚名,试尝管别,吃着再买。
“京城古本,老郎传流”二句,说明这段叫唱是自京城老艺人的“古本”流传下来,很可能就是陶氏《院本名目》中的《果子名》,为金杂剧剧本。其中有可能有元人的改造,亦可视为元院本。
注释
①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六章《金院本名目》第57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②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册第6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③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第306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④ 见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上册第31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① 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九卷第1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② 见《金史》卷六四《后妃传》第1528页,《二十五史》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