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思潮、流派·表现论美学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宾·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西方当代美学流派之一,代表作是科林伍德的 《艺术原理》(1938)。
表现论美学深受克罗齐艺术表现理论影响,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表现理论。它强调艺术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并接受了克罗齐艺术是种内心图象或内心视象,因而艺术表现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媒介的观点,认为“表现活动”仅仅发生于艺术家的头脑之中,“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的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但是,与克罗齐不同的是,它认为表现活动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艺术家的情感则在这个过程中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他通过说话去表现自己,这是有意识这样做的。这种被表现的情感的性质因此就不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感觉到的一种情感。它认为表现情感不同于泄露情感,后者只是表现情感的一种原始形式,而有意识的控制情感的表现就是语言,主张“艺术必须是种语言”,艺术与语言的同一性。因此艺术家的活动决不能使用那种现成的语言,所有真正的表现应具有独创性,正如语言艺术不能容忍陈词滥调那样。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的形式,一种认识的形式,它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想象活动和表现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其联合作用下艺术趋向于与语言相同一。正是由于想象的活动存在,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的差异才得以显示,也正是由于想象活动的存在,才使那种纯粹生理的情感得到转化,成为一种理想化了的情感,或所谓审美的情感。由此它反对把想象活动看作是一种任意性极大的无意识活动,使其与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当艺术家进行想象时,他的思想着的自我总是控制着想象的自我,艺术家可以并不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知道有一种有别于想象的东西在控制着他的想象活动,虽然他不知道这种东西就是他自己的思想。因此,艺术家总是在同时做两件事: 想象并且知道他是在想象。他的思想是双重的,并且在它面前有着双重的对象: 当他想象时,在他面前有一个想象的对象,当他思考时,他在他自己想象活动面前思考着对象。这种想象活动才是审美活动。它把情感表现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目的,所有其他借助于艺术想象要达到的目的,都不是真正的艺术,仅仅是一种“伪艺术”。表现论美学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去解释艺术的动因,并把情感表现视为艺术的本质,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导致了艺术本质问题上过份强调自发情感状态的重要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