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左岸派
左岸派是基本上同时与《电影手册》派一起从新浪潮当中诞生的,但因为它不是新浪潮的主流,若干导演的崛起时间也参差不齐,少数研究者不把他们算入新浪潮。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其主要创作者都集中在巴黎塞纳河左岸——法国首都的文化区——居住。他们比《电影手册》派更具有流派特征,如果说《手册》派描绘的圈子集中在巴黎的布尔乔亚 (包括知识分子),那么左岸派就只写巴黎的知识分子了,虽然这个主人公有时去日本、有时去土耳其,有时去印度支那。他们是新浪潮中最作者化的一个集团,并非常靠拢文学等其它艺术,不象《手册》派那样强调电影化。甚至,它的一些创作者原来就是作家,如玛格丽特·杜拉和罗伯—格里叶。尽管如此,左岸派最初的核心是一些电影素质远优于《手册》派的巴黎高等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如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他们原先的专业分别是剪辑和摄影,他们在50年代中期进行了大量短片创作,有的是与 《手册》派合作的,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当推雷乃的创作,如《夜与雾》,有人认为直至今日,短片仍为雷乃最佳手笔,戈达尔也对它们大加礼赞。虽然瓦尔达于1956年就开始拍长片,但大多数左岸派导演仍是借并非由他们掀起的新浪潮的推动、以相互提携的方式登上影坛的前列的。在电影探讨范围的扩大、电影语言的革新上,当时法国没有任何集团出其右。毫无疑问,他们的电影是知识分子电影,是精华分子欣赏的; 虽然有一部份靠近真实电影的人的一些作品如瓦尔达的 《达盖尔印板》,克里斯·马尔凯的《美丽的五月》和《远离越南》都存在平民化倾向,但影片的目的也绝不是愉悦观众。确实,他们的若干影片,如雷乃的几部作品,有着可观的票房,但大多数左岸派影片在商业上都是失败的。另外,他们与《手册》派相似的地方是风格差距太大。杜拉的纯情,罗伯——格里叶的时空倒错,雷乃的回忆,基本还是一组; 瓦尔达和马尔凯虽然都接近让·卢什和60年代后期的戈达尔,但瓦尔达所受存在主义影响之深又使她离开马尔凯而靠拢雷乃和罗伯——格里叶了。所以研究左岸派的正确途径还是分析个人的一部部影片,他们太独立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