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利语文学
巴利语是古代和中世纪流行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语言,产生地在印度中部,是佛教小乘上座部使用的经典语言。在印度,和梵语一样用天城体字母拼写,在斯里兰卡,用僧伽罗字母拼写,在缅甸和泰国,分别用缅语字母和泰语字母拼写。巴利语文学主要存在于巴利语文献的佛经中。
在包括律、经、论三藏庞大的佛经文献里,真正的文学著作不多,但有不少文献带有文学色彩。“律部”主要是为佛教徒,特别是为出家的和尚和尼姑定下的戒律。虽然也有一些小故事,特别是有些内容新颖、描写生动的故事可称得上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比较零散,而且只是作为“律”的形象解说或注脚。“论部”所收的各种经书主要是哲理的论证和阐释,教义原理的解说,文学性的东西很少。“经部” 中有些经典富有文学意味,有的是很优秀的文学专著,如《本生经》(亦称《佛本生故事》)。这部寓言故事集包括547个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民间,佛教徒拿来改造加工成为宣传佛教的生动材料,但仍保留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本色。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剩下了僧伽罗语译本,现在的巴利语流行本是5世纪时根据僧伽罗语本改写而成。《本生经》流传到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文学创作甚至世俗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
不居于三藏佛经之列的《弥邻陀问经》也许是最早的一部巴利语文学作品,成书于公元前后,作者佚名。这部经书分7章,国王弥邻陀提出问题,佛教徒那先(龙军)作出解答。问答采用了富有文学意味的比喻故事。这是被公认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有的学者认为,巴利语由俗语发展而来后,形成了各种俗语,所以它是由梵语过渡到各种俗语的中间环节,因而历史不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