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论·元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论·元曲

元代文学的代表。由宋、金时期的散曲发展演变而来。包括杂剧和散曲二大部分。元杂剧是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少数由五折或六折组成。最前面或折与折之间有“楔子”,最前面的“楔子”起说明剧情作用,折与折之间的则起剧情衔接作用。每折均有曲、白、科。曲是杂剧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套曲各用一个不同的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连套方式有规定。套曲又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最短的套曲只有三支曲子,即正曲二支,尾声一支。长一些的则由十几支曲子组成,最长的由二十几支曲子组成。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而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是宾白、说白。即道白,是杂剧中“说”的部分,起辅助作用,“白”又分为韵白和散白两大类,韵白是用诗、词、韵语等作说白,主要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用。散白是用非韵语的散语作说白,又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科是杂剧中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此外还有题目正名,在全剧末尾,由两句或四句韵语组成,说明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为全剧收场语。又有角色即剧中人物类型,大致有末、旦、外、净、丑、杂等六种。整个元代,是杂剧的辉煌时期,所创作杂剧作品达六百种左右,作家大约有二百人,现存杂剧有一百四十多种。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成就最著。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代表着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散曲分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又分寻常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散曲则分北曲散套、南曲散套、南北合套三种。所谓小令,寻常者即单支曲子,曲词大都一韵到底,相当于诗的一首或词的一阕。重头者即将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填写,成为几首,这首和另一首用韵可以不同。带过曲者是以二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曲,曲与曲间音律必须相接,词一般填到三支为止。集曲者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每调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只新的曲调,标一个新曲调名。其名一般是在原来曲调中各取一个或两个字组成。所谓散曲,又叫套数、散套,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有首有尾。其词又必须首尾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北曲散套由支曲(或两支以上)和尾声两个部分组成。曲要同一宫调或宫调不同而笛色相同。南曲散套由引子、正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正曲为两支或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或宫调不同而笛色相同的南曲相联而成。南北合套则是在一套散曲里兼用同一宫调的南曲和北曲的联套方式。元代是散曲的黄金时代,根据流传至今的作品推算,作家大约有二百多人,今传有专集的只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等三人,其他人之作则散见于曲选、曲谱等书中。马致远的小令《越调·天净沙》、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等是散曲中有名的作品。元代散曲,今均集于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