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心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心斋

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语见《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是庄子用来表示获得内心空明虚静的概念,它与一般祭祀的斋戒不同,是针对内心精神状态而言的。庄子讲天地之大道自然运行,人须达到与宇宙生命相契合的境地才获致自由,其途径即是“心斋”:排除杂念,专一心志,不拘泥于耳目之类感官知觉,不拘泥于心智之理性思虑,而是与空明之气相感应,因虚空而能容受万物,通于大道,获得吉祥。这也就是《知北游》中所谓“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的方法。庄子这一思想继承了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思想。除道家外,当时的诸子百家,也有近似的说法。如荀子说过:“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一而静。”(《解蔽》);韩非亦云:“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屈原《远游》:“漠虚静以恬愉写,淡无为而自得。”由“心斋”而得的“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以“坐忘”名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即摆脱了感官拘束,抛弃机心智性,浑然与大道相通的境界。“心斋”不仅有助于获致宇宙大道,于工艺创作也是相通的。《庄子·达生》就有梓庆对创作前心境准备的自述:“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富于哲学意义的“心斋”移入文艺领域,成为创作中以虚静空明之心观照、容纳审美对象的重要理论,论析者如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罄澄心以凝思”,“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南朝宋宗炳主“澄怀观道”(《宋书·隐逸传》)、“澄怀味象”(《画山水序》);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宋朱熹《清邃阁论诗》:“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等等。总之,“心斋”概念对文艺创作意义重大。作为文艺创作主体的心斋虚静而明,在创作过程中极端重要。诗人进入审美观照时,以主体摆脱杂事欲念为前提,而专心一致于创作。因为心斋的虚静而明,为审美主体的自由观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心境愈自由,愈能获得美的享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