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地方总集·国朝全蜀诗钞
地方诗总集。六十四卷。清孙桐生编纂。孙桐生(1824—1908)字小峰,号饮真外史、忏梦居士,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咸丰三年(1852)进士,官至郴州知州。此集继李调元编纂之《蜀雅》而编,意在网罗清初至光绪间蜀中文士诗作。编者认为诗人可分三档:一为大家、名家,其笔有千秋,作品力追正始,不待选而后传;“次则掇辑菁华,附庸风雅,虽非大雅之音,不骫风人之旨,此必借选而后传者也;降而单词小言,偶有会心,如珠汩泥,如兰没草,其不终于覆瓿者几希! 此则非选不传者也”(自叙)。在编辑此集对照顾到不同成就之诗人,对大家、名家皆列专卷。张问陶一人独占六卷,录诗近全书十分之一。其他如王汝壁四卷,费锡璜、张怀溎、刘硕辅、孙缵各二卷。独占一卷者有傅作楫、李调元、张怀溥、杨庚、李惺、李炳奎、李崧霖、孙澈、章宝箴、李映棻、马士琪(闺秀)。编者自云,此书从物色采集诗作到编成,历时四十年。对于所采作品“只字必珍,微长必录。不徇爱憎之私,不分门户之见。必欲使古人已逝之魂魄,复见于寸楮尺集中,呼之欲出,相视而笑,庶俾无憾于九泉而后即安”(自叙)。全书共收三百六十二家,录诗五千九百馀首。书中不收明遗民以及明已出仕而复仕清之人。编选时既照顾到以诗存人,也兼顾以人存诗。“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之诗,均照李雨村(调元)先生《蜀雅》选本录入,惟于其时代科分舛错者详为订正。其三十年以后之诗,均系予物色于残编蠹简,访求于故家书肆,得之不易,辑而理之尤不易。然所采百馀年之诗,较《蜀雅》已多三四倍。在登是集者,固可无憾。”全书按作者科名序列或时代排列,五十九卷以后为“女士”、“浮屠”、“羽士”。每人皆注字号爵里,兼及遗闻轶事与评论,较为简略。此书初刊于清光绪五年(1879)。巴蜀书社于1985年据原刻本缩小影印出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