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亡国之音
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其义原指体现了国家覆亡征兆的音乐。但古时诗乐合一,于是与诗学亦有关联。语见《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他如《毛诗序》、《说苑》文字皆同。《礼记·乐记》还明确指出“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显示了儒家正统思想对它的贬抑态度。实际上,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学批评传统中真正发挥影响的方面,是其内含的诗乐的艺术风貌与世运兴衰相关的观念,即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说明了亡国之音是乱世亡国现实生活的反映。《礼记》之前的荀子曾指出“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是“乱世之征”(《乐论》)。而后刘勰讲“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评建安文学:“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诗迹所用,随运而移……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元吴莱评唐诗之变:“世道盛衰,时政之治乱,盖必于诗之正变者得之……当其初年,江左齐梁、宫闱粉黛之尚存,及其中世,代北藩夷,风沙战伐之或作,是则古之所谓乱世之怨怒,亡国之哀思者。”(《乐府类编后序》)清钱谦益:“史称陈、隋之世,新声愁曲,乐往衰来,竞以亡国,而唐天宝乐章,曲终繁声,名为人破,遂有安史之乱。”(《刘司空诗集序》)都是由此着眼论乱世之乐、亡国之音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