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乐府诗研究文献·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论著举要
1.陆侃如《乐府古辞考》。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乐府诗集》在编排上有一些不足,比如:(一)虽以类相从,但属于侧调的《伤歌行》误入杂曲,属于舞曲的《石城乐》《乌夜啼》误入清商;(二)虽存《上留田行》《猛虎行》古辞,却首列曹丕拟作,而以古辞作注,《公无渡河》入《箜篌引》注中;(三)乐府本协律,却误入多篇不入乐的诗,又有伪托之作亦收入;(四)古乐府亡者不能据此书考见;(五)不能反映宋后七百年的研究情况。有鉴于此,陆先生编成《乐府古辞考》,以订补《乐府诗集》的不足。全书分为八篇:首列引言,解释乐府定义,将其分为创制、模拟、入乐、不入乐四种,本书所论仅限于创制和入乐两种。以下七篇依次考订郊庙歌、燕射歌、舞曲、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歌、清商曲,均为唐前作品。其考证的方法是,征引古今诸说,间以按语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及异说,每类歌辞考订讫,附以总表,注明各曲调存佚情况,便于检阅。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出版。作者拟编《中国文学史类编》,按体裁分歌谣、乐府、词、戏曲、小说、诗、赋、骈散文等。此书即其中一种。分六章:首章论述乐府诗的义界、类别;次章论述两汉乐府,以《房中歌》《郊祀歌》《铙歌》及乐府古辞为重点;中间三章依次论述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乐府,隋唐乐府叙述最详;最后是结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文学背景的研究,作者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不同,各个时代的文学便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就乐府诗而言,汉乐府重在社会问题,魏代则浸入颓丧的人生观的意味,六朝则情歌最多,初唐则多叙空中楼阁式的理想境界,中唐以后又渐渐回归社会问题上来。在30年代初,这样的议论可以认为是难能的识见。
3.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4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重版。这是作者在清华研究院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分六编:第一编叙论,叙述乐府诗的起源与先秦乐教、乐府诗的产生及其沿革、乐府诗的界说与分类、乐府诗与五言诗兴起的关系、乐府诗变迁的趋势。第二编为两汉乐府,分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大类别,依时代先后叙列。第三编为曹魏乐府,以三曹、王粲、左延年为重点。第四编为两晋乐府,分故事、拟古和讽刺三类。第五编为南朝乐府,前期以吴声、西曲、神弦为重点,后期以萧纲、沈约、吴均、柳恽等文人拟作为重点,特别突出了鲍照,有专节论述。第六编为北朝乐府,分民间乐府与文人乐府两类叙述。书中对陆侃如和罗根泽的某些论点提出了批评。本书最值得重视的地方,是对乐府诗内容的阐释,钩稽史实,相互印证,颇为详赡。
4.王易《乐府通论》。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出版。全书分为述原、明流、辨体、征辞、斠律五篇。“述原”论及乐府的起源、乐府的建立。“明流”将乐府沿革分为四个时期,汉至晋,国乐为主,夷乐为辅;东晋至陈,国乐夷乐相长;隋至唐,夷乐为主,国乐为辅;五代以下,夷夏混流,习久不辨。所谓夷乐,即《周礼·春官》“鞮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亦即少数民族及异域内渐的音乐。“辨体”将乐府分为十体:郊庙、燕飨、舞乐、恺乐、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琴曲、近代曲、新题乐府诗。“征辞”以为乐府系《诗经》的胤嗣,其辞大体为三类:“祀鬼神”为颂之遗;“述功德”为雅之遗;“存旧俗”为风之遗。“斠律”非指音韵,而是《周礼》中十二音律及后人的阐述,用以推究六代之乐律。最后又以中乐和西乐做了比较,认为燕乐、西乐实出一源,同出印度,故“征十二律当求之西乐”。此书时时结合音乐来论及乐府诗,是其一大特点。
5.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六朝乐府与民歌》,原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出版,收录六篇论文:《吴声西曲的产生时代》《吴声西曲的地点》《吴声西曲的渊源》《吴声西曲杂考》《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书末附《“神弦歌”考》。如作者概括的那样:“六朝民歌大部分保存于乐府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中,本书即以吴声西曲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产生的时代、地域及其渊源,说明它们怎样从里巷风谣发展成为贵族阶级的乐曲,以及它们在那个时代的进步意义。对《子夜》《读曲》等重要曲调的作者、本事等问题,作了详细考证;并通过对乐曲和送声作用的阐明,解释了现存许多歌词内容与原始传说不相符合的疑问。对歌辞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谐音双关语的运用,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此书专论六朝乐府,材料之丰富,考订之细密,超越前此以往的论著。中编《乐府诗论丛》,原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收录论文10篇:《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署沿革考略》《汉武帝始立乐府说》《清乐考略》《说黄门鼓吹乐》《汉代鼓吹曲考》《杂舞曲辞杂考》《汉代的俗乐和民歌》《〈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南北朝乐府中的民歌》《汉魏六朝乐府诗研究书目提要》,又附录《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这些论文讨论了乐府官署的起始与沿革,考证了乐府某些曲调、歌辞的演变、乐府与民歌的关系等,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考订相当细致,是研究汉魏乐府的重要参考著作。下编《乐府诗再论》是在上述两个单行本之外撰写的论文,凡13篇:《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乐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关系》《相和歌、清商三调、清商曲》《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蔡琰与〈胡笳十八拍〉》《论吴声与西曲》《吴声、西曲中的扬州》《谢惠连体和〈西洲曲〉》《柳恽的〈江南曲〉》《梁鼓角横吹曲杂谈》《读〈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论乐府诗绝句四首》《离合诗考》。另有附录一篇《研究乐府诗的一些情况和体会》。作者潜心研究乐府诗达半个世纪之久,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精品。可以这样认为,王运熙先生的这部论文集代表了当今乐府诗研究的最高水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