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草亭先生集》简介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草亭先生集》新诗鉴赏

诗文别集,六卷,诗四卷,清周篆撰。篆(1642~1706)字籀书,号草亭,江苏吴江人。不乐仕进,布衣一生,但半生都在奔波,足迹遍于中国,北至燕赵,南到夜郎、滇黔、南粤一带,遍游名山大川,考察了天文、地舆、河渠、盐铁、兵农、礼乐等有用之学,可能也是一位有志于反清之士。

周诗多记其行踪,诗笔触及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描绘了雄奇壮美的祖国风光,也记录了各地人民的忧愁苦乐。如《稣东南》批评清政府对东南江浙一带剥削过度,“赋半出东南,杼轴为谁空”,诛求过度,没有剩余资金,导致生产萎缩。他还主张大力开发西北,认为那里有待开发之处很多。周诗中有许多篇章涉及近代科学,在这些诗篇中表现出他主张凡事要经过“目验”,反对“有目不自信,耳复安可听”的思想,并描写了他用西洋传入的望远镜观察天体的情形,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月魄》三首就写了经过望远镜“目验”看到月中之影不是什么“山河影”,更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捣药兔”“丹桂丛”,而是由于月亮表面不平坦,在日光照耀下形成的:“其突借日光,其坳因朦胧。”《日晷》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天体运行和大地是球状有了一定认识:“谁言是东升,只可云辗转。假如天体方,方有东西辨。君能循地行,地也未尝匾。试取竟戴日,从幽周至显。何西不成东,左旋所以典。”《天河》指出天河非河,这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须知星积累,非万数可数。高下灭同天,比次实相聚。”《地舆》一诗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吾尝疑大地,亦是天中星。莫言地最下,地下天仍青。假如天附地,日月安从经。置身向星中,地无山河形。区区八表外,君唯看四溟。太阴本洞黑,借日成晶莹。取地准月窟,何殊嫦娥庭。地如起见借,日彩能无听。”诗中把地球看成宇宙中的一颗星,打破了地球为中心的看法。日月星地都运行在“天”中,“太阴”———月亮和地球都没有光亮,都要从太阳那里借得光辉,这些想法在当时都是石破天惊的议论。从科学史上来看,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宇宙天体是在1607年,仅几十年之后,就有周篆的观察,而且把这个观察和观察以后的想法写入诗中,这是值得重视的。

周诗质朴通俗,有散文化倾向,艺术性较差。

周集生前未能刻印,嘉庆二十四年(1819),注重收辑清初文献的翁广平加以纂辑,周篆孙子的学生俞仲岳刊刻,流传很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