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曲论·南九宫谱》简介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论·曲论· 南九宫谱》新诗鉴赏

曲谱,九卷,明蒋孝撰。孝(生卒年不详)字维忠,毘陵(今江苏常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罢归,人称其为“好古博学”之士。

明中叶北曲衰微、南曲勃兴,以南曲曲调写作传奇和散曲的人也陡然增加,使这种本来只流传于民间、士大夫较少染指的歌曲形式成为举世注目的时曲。

南曲是从南方“村坊小曲”发展来的,“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见徐渭《南曲叙录》),其组织全靠“声音相邻”。徐渭又说:“南曲固无宫调,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自有类辈,不可乱也。如《黄莺儿》则继之以《簇御林》,《画眉序》则继之以《滴溜子》之类,自有一定之序。”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形式。

所谓“宫调”就是指调式,这是为了保持一曲前后的联系,使其结尾能达到一个完整结束的音乐规则和逻辑,即使元代北曲也未必完全符合宫调原则。因此,南曲“本无宫调”一点也不奇怪。随着它走入士大夫文学创作领域必然要求对它进一步规范,此书便是针对南曲的音乐做规范的初步尝试。

所谓“九宫”是指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锺宫、越调、商调、大石调、双调等五宫四调。这是南曲中常用的宫调系统。(实际南曲所存宫调为十三调,除上述九调外,还有道宫、小石调、般涉调、羽调,只是这四种调式不常用)

蒋书是在陈氏之《旧编南九宫目录》、白氏之《十三调南曲音节谱》基础上编成。陈、白二书都是仅有曲调之目,很难起到曲谱作用。蒋氏为《南九宫》每调都配上了较为标准的曲词。

全书共收曲词四百一十余首,这些曲词有的是原书有目无词,有些则是原书既无词,也无目,是编者从他书附入者。这些在目录上已经标明是“别本附入”(如属于“仙吕过曲”的《八声甘州》《甘声歌》)。

所收曲词大多取之于戏曲,也有一些为散曲。曲词正衬不分,不署平仄,读者据曲词自己体会。

谱中也混入了一些北曲,如黄锺宫中的《出队子慢》。谱中还混入了一些北曲概念,如词曲的第二调北曲称“么”,南曲称“前腔”或“换头”,而蒋书中大多南曲的第二调称为“么篇”。

所注曲词出处也很不一致,如出自《琵琶记》者有的署名“蔡伯皆”(见《鹧鸪天》署名),有的署名为“伯皆”(见《宜春令》),有的署名“蔡伯喈”(见《鹊桥仙》),有的署名“伯喈”(见《甘州歌》),有的署为《琵琶记》,有些则不署名。目录与实际所收曲词亦略有出入。如此书目录最后是《意不尽》,而书中实际在《意不尽》还收录有《淘金令》《絮婆婆》二曲。《十三调南曲音节谱》仅存目录,没有配曲词。这可能因为其中不仅包括许多不能供实用的宫调,而且难求曲词。但所存目录中也保留了一些古格古法,如一些词调中有“六摄”。(仙吕宫中的“赚犯、摊破、二犯、四犯、五犯、六犯、七犯、赚、道和、傍拍”)还留有宋代歌唱中的唱赚痕迹。(后沈璟修订此书时删去了《十三调》的目录)

蒋书的功绩是保存了一些古词、古格,对南曲格律作了大概的规范,但这些都很疏略,很难作为曲谱为“传奇资”。

此书编于嘉靖己酉年(1549),大约即刻于嘉靖间。北京图书馆存有万历刻本,前有皇荂子写于万历甲午年(1594)之序。

嘉靖本有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万历本较嘉靖本错误尤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