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 韵语阳秋》新诗鉴赏
诗论,二十卷,南宋葛立方撰。立方(?~1164)字常之,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归愚集》《归愚词》。
此书是宋代个人所著诗话中卷帙较多的一种,全书有四百余条,是其晚年罢归之后而作。
全书评论汉魏至宋人诗作,兼及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乃至节令饮食。
论诗强调诗人德行、修养,所谓“先德行而后文艺”。立方认为有德者才能有佳作,因之要求“作诗者,兴致先自高远”。他指出陶潜、杜甫创作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葛氏提倡“平淡而有思致”的作品,反对“用意太过”“怵心刿目雕琢”的造作诗章。书中对于“情”“境”“平淡”“组丽”“雕琢”“工巧”等范畴作了富于辩证的分析,如“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这些都在指导诗歌作者如何写出“平淡而有思致”的作品。
立方还指出:“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这些说明葛氏对于诗歌创作特质有较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于创作心理也有所论述:“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故昔人言覃思、垂思、抒思之类,皆欲其思之来;而所谓乱思、荡思者,言败之者易也。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唐求诗所游历不出二百里,则所谓思者,岂寻常咫尺之间所能发哉!前辈论诗思多生于杳冥寂寞之境,而志意所如,往往出乎埃盍之外。苟能如是,于诗亦庶几矣。”
对于创作灵感的产生环境、灵感的状态、特点及其被败坏都作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描述。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只存一句,其兴致被催租人打断,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有物败之则失之矣”。
宋诗用比兴较少,这个问题,宋人早已注意到,书中对其原因作了分析:“自古工诗才,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今之作诗者,以兴近乎讪也,故不敢作,而诗之一义废矣!”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的。苏轼“乌台诗案”,则对其多用比兴的诗歌作了穿凿附会的追索,弄得苏轼狼狈不堪。此后诗人更加不敢使用比兴了。
葛氏之从兄犹及从苏轼受学,书中所记北宋末年诗坛掌故亦较可信。作者《自序》言:“凡诗人句义当否,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辄私断臆处而归之正。若背理伤道者,皆为说以示劝戒。书成号《韵语阳秋》。”可见立方著此书有评论诗坛是非之意。
有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历代诗话》本。
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善本丛书》的影印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