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礼记·礼运(节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礼记·礼运(节选)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本篇节选自《礼记》之第九篇。它是全文的头三节文字,其中第二节曾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摘编,题为《大道之行也》。

《礼运》篇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作品,具体作者无考。依照郑玄《礼记注》的解释,这篇《礼运》的内容主要记载五帝三王的变迁,以及阴阳旋转的道理,故称为《礼运》。



****



这三段文字,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段:孔子与子游对话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一、诠词释句:

与、蜡、宾——与,参与,参加。蜡(zhà乍)古代国君举行的年终祭祀。夏代曰“清祀”,殷代曰“嘉平”,周代“蜡祭”,即夏历十二月祭百神之称。宾,朋,陪祭之嘉宾。一般由国中有地位的人充任。这里是说,由孔子仲尼担任了陪祭人。

游于观上——观(guàn贯),宫门前的双阙或庙宇陵园前的楼观。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再于台上起楼,因两楼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此说孔子待祀毕步上观楼游览。

叹鲁也——鲁,春秋时鲁国。此指鲁君。孔子陪祭时,见到鲁国君主祭祀失礼,也许想起旧规章而勾起思古之情,故有此叹。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弟子。

大道——此指古代帝王所遵行之礼乐标准;或指国君治国之道的最高准则。

三代之英——英,英明贤达的君主。三代,夏、商、周。

未之逮——来不及看到大道实行的时代,也见不到三代的英主。逮,及也。

有志焉——所能看到的只是典籍上的记载了。志,《家语》作“记”。

二、略述大意:

从前,鲁国君主举行年终大祭,孔子当了陪祭嘉宾。当祭祀结束,孔子步上宫前楼观赏冬景,不禁喟然长叹。门徒子游感到奇怪,询问老师:“为什么作这长叹啊?”原来这是由鲁君祭祀失礼引起的。于是,孔子答说:“看来,我是难以看到治国大道之实现了,也见不到有如三代的英明国君的出现。所能见到的只是典籍上的记载。”

第二段:大同理想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诠词释句:

天下为公——古指天下不以天子一家所私有,也即天下为大家所公有。清人孙希旦《礼记集释》:“天下为公者,天下传贤而不传子也。”

选贤与能——选拔贤才,推举能人。与(读为jǔ)通“举”。郑玄注云:“贤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艺者。”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睦(mù木),亲和也。

亲其亲与子其子——前者,敬奉自己的父母。前一“亲”字,名作动用,即敬奉、供养。后者是说抚养自己的子女。前一“子”字,动词,扶养。

有所终、有所用与有所长——有所终,即有善终,养老。有所用,即有用处,有工作。有所长(zhǎng掌),有抚育,使其成长。>矜、寡、孤、独与废疾——矜(guān关),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残废的人。有所养,有供养。

男有分——男有分,即男子有工作,有职业。分(fèn奋),职分,即职业。古注云:“分,职也,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而不失分也。”

女有归——凡女子均有家室。归,女子出嫁曰归。古注云:“女谓嫁为归,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人们嫌恶那些将财货随意抛弃在地的行为,但不自己私藏。一说,此意谓生产品共同所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嫌弃那些有能力而不愿为公事出力的人,但不为自己谋私利。一说,意谓各尽所能。

谋闭与不兴——谋闭,闭门密谋。不兴,不发生。这是说,欺诈争利之事不会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说偷盗、掠夺和造反之事不会发生。乱,作乱、造反。

外户不闭——外户,从外边关闭的门,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犹言夜不闭户,因无私有财产,不用关门。

大同——高度的和平、平等与自觉。此乃儒家的理想社会,实则理想化了的原始公社社会。

二、略述大意:

这是一幅为人们描绘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天下为众人所公有。管理者是由众人推举那些贤能之士来担任。在这里人人讲诚信,户户和睦相处,天下像个大家庭,彼此相亲相爱,敬老爱幼;安居乐业,天下安宁康泰。凡在这个社会的人,老有所善终,壮有所用处,幼有所抚养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的人,都得到了供养;男人各有事干,女人不失时地出嫁成家。对于财货,人人爱护,遇上那些弃置山林不收(农林产物),或随意抛物在地的行为,大家都很憎恶,但不一定为自己收藏;对于公家事业,人们都愿意为之谒尽全力,但不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社会上那些奸邪密谋为害之事不会出现,那些盗窃、作乱和害人之事,也不至于发生。这样,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的良好秩序。这就是所谓“大同世界”。

第三段:小康现实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一、诠词释句:

既隐——隐,隐没,消失。既隐,即已经消失。

天下为家——天下成了一人的私家。即指传位于子的帝王独家之天下。“天下为家者,父传天位于子,用天下为家也。禹为其始也。”(孔颖达语)

货力为己——藏货为身,出力赡己。一说财产与生产力私有。

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犹言世袭,即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

城郭沟池——城,内城;郭,外城;沟池,护城河。“固”,指坚固的城防设备。

礼义以为纪——纪,细纪、法则。古注云:“五帝以大道纪,而三王则用礼义为纪也。”指制定礼义法律等规制。

正君臣——使君臣关系正常。正,合乎礼义。

笃父子——笃,深厚,使父子关系笃厚。

睦兄弟——使兄弟关系和睦无间。

和夫妇——使夫妇关系和谐,相亲相爱。

以设制度与以立田里——前者是说,为了配合“家天下”的需要,又设立了宫室、衣服、饮食、车旗和上下贵贱等等许多制度。后者是说,也因此,在种谷植豆之阡陌间分疆划界;在众人居住之地,设立闾里街巷。

以贤勇知与以功为己——前者是指重用有勇有智之人才。知,同“智”,指养武人谋士。后者,是说,立功起事,均为自己而不为他人。

谋用是作——谋,奸谋。用是,因此。作,起,发出,出现。

兵与选——兵,此指战争。选,选拔。

六君子——即指夏禹(夏朝开国之君主)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朝王业的开创者)、周武王(周朝之建立者)、周成王(周朝第二代国君)和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亲政前的摄政者,为周朝统治奠定了基础)等六名统治者中的圣人。

谨于礼与著其义——前者,是说以严肃态度对待礼制。后者,是说表彰人们合乎礼义的行为。著,显著、发露。

考其信与著其过——前者,是指成全人们的讲求信用之事。考,成全。后者说,明白地指出他的过失。

刑仁讲让——刑,同“型”,准则。以仁爱为其准则。讲让,讲求谦让。

示民有常——常,常法。古注云:“以礼行上五德(仁,义,礼,智,信)是见示民下为常法。”

不由此——由,用。此,指礼法。是说,不按这个礼法行事。

在执者去——废黜统治者地位。执,同“势”,权势,职位。去,除去,离开或废黜。

小康——康,安康。对“大道”而言,这个安康,只是小小的安康,故曰:“小康”。

二、略述大意:


作者为人们描绘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大同世界;在这里,又描述了小康现实社会,其核心是:天下为家。由此派生出小康现实社会的种种特点,以及不同于大同世界的若干反常现象——

在这里,出现了亲疏、内外、公私和孝悌等现象,于是“亲其亲”、“子其子”的家庭观念和传宗接代的宗族世系、宗法传统开始了;

在这里,出现了阡陌划疆界,货力归于己和劳而不食,食而不劳现象。于是,私有观念加强了,剥削、掠夺因运而生;

在这里,出现了等级、贵贱、尊卑、贫富和集团,于是,人以群分,姓以类聚,阶层、阶级于是产生了;

在这里,出现了城池、君臣、世及和礼法规制,以及武士、谋士和统治者被统治者,于是,政权产生了,国家也跟着出现;

在这里,还出现了勤懒、善恶、信妄和谦让与谮越,于是,讲勤俭、诚信少了,人情浇薄了,互敬互爱精神削弱了,不道德行为从而滋生蔓延。

这些都是与大同世界不同的新现象,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

在这个社会里,那些为其效力有大功者,如禹、汤、文、武、成王和周公等“六君子”,于是,被选拔出来,担当了领袖。为此,他们均千方百计地,废食忘寝地寻找和制订了治理这种社会的种种制度和良法,希望将其消极变为积极,以便获得安康。但是,即使得到了安康,与大同世界比较,还是一个小小的安康。



****



这篇节选自《礼记·礼运》篇的短文,就其内容而言,前所未见,是很新颖的,其想象也大胆丰富,且很有启迪性。在此,我想同大家进一步讨论一下,关于“大同世界”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礼运》的“大同世界”的原义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理想?先说原义是什么。

依据《礼运》原文所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特征是“天下为公”。也就是说,天下一切为大家所共有。其中的主事者(即管理者),是由大众公选的贤能之士。因而,这个社会是:人人爱劳动,家家有事干,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助互爱,丰衣足食,大家安居乐业。这个社会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争利掠夺,也没有盗窃和作乱。因此,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太平。

再说这种理想是怎样产生的。


详究此事,可能比较复杂,但从大体道来,可否这样说:这个“大同世界”,是战国儒家后学们的一个理想社会,在中国史前时期,当然不会有如此社会现实的存在。但也不可一笔抹煞它的影子存在的可能性。按照唯物史观,我国在相传五帝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中确实有过一个叫“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这“就是原始人类对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禹是大同时代最后一个酋长。小康时代应从启开始”(依范文澜说)。《礼运》作者作为儒家学派,“如果不是依据古代传闻,不可能产生大同思想”;也可能作者还受到当时其他学派(如老子和周易等)思想影响而促成的。

二、这个“大同”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所倡说的“大同”,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大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广至深。在后代文艺创作上,或政治哲学上,都曾经发挥过显著的作用。在我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礼运》中的“大同”理想有如一盏耀眼明灯,照亮了知识界、政治界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心坎,并发出强烈的共鸣。东晋陶潜的“桃源”理想社会的设计,简直是“大同世界”的翻版,有过之无不及,影响甚大,唐宋以降若干学陶者们的一些类似“桃源式”构思的诗文,以至绘画,也均留有明显的“大同思想”痕迹。

在政治、哲学上,其影响更为强烈,作用更大。它往往成为各代革新派“托古改制”的旗帜;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也曾借此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武器;在清末,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康有为,为了适应自己政治主张的需要,给儒家经典以最高待遇,从《礼记》中抽出《礼运》篇,单独给予作注发行,为《大同书》的写作寻找了经典上的依据。再看现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高扯“世界大同”和“天下为公”大旗,作为自己革命努力的目标和激励“同志士气”的兴奋剂。至今仍可见到孙中山的若干手迹。其实,这个“世界大同”理想,“天下为公”的口号,在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和当前社会建设中,也在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至今仍在继续。不过,这只是借用其外壳罢了,同我们倡导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是有本质区别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