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诗文研究文献·乐府诗研究文献·《木兰辞》
此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而最早收录在《古文苑》中。《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一类。其写作年代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1.汉代创作说。近年在河北完县发现元至顺三年(1332)立《汉孝烈将军记》碑,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从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闵其父,志既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又唐人编《独异志》“木兰从军”条把木兰排在汉代三国人物之中。又明代《重修汉孝烈将军庙记》也载:“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之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所谓“汉之词”,当是《木兰辞》。就是说,《木兰辞》在汉代就产生了,后经三国以后歌手的演唱修饰,到南北朝才被智匠收入《古今乐录》中的。但此说基本上可以否定:元朝人据传说写成的碑文怎能作为根据,来考订中古史实呢?
2.三国创作说。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盖世传《木兰诗》曹子建作,似矣。然其中云‘可汗问所欲’,汉魏时,夷狄未有‘可汗’之名,不知果谁之词也。”传说为三国曹植所作,连魏泰自己也抱存疑态度,后世几乎就没有人再相信此说了。
3.北朝创作说。《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据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说,《古今乐录》是陈代释智匠于光大二年所作,由此而知,诗必产生于光大二年前;又南人不知木兰名,可推断作于北方。综合各家之说,根据是:第一,从北朝《李波小妹歌》看,北朝女子确有能征惯战、崇尚武勇的风气。第二,苏轼提及此诗,谓直叙无含蓄,在蔡氏《悲愤》之下。《悲愤》二诗,东坡以为非出建安,乃后人作,然后人不能在范晔之后无疑。《木兰诗》当亦在南北朝时代。第三,从体制风格上说,《木兰诗》天真活泼,如起头数句,“东市”四句,“旦辞”四句,“爷娘”以下数句等,显然是民歌口吻,断非文人之笔。第四,此诗有后人润色语,如同《孔雀东南飞》,但不能据诗中一二语断其起于何时。胡适《白话文学史》、陆侃如《中国诗史》、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及《从杜甫、白居易、元稹诗看〈木兰诗〉的时代》等都补充了许多例证,用以说明是北朝之作。作于北朝何时?又有北魏、西魏的分歧。 清人姚莹《康纪行》说木兰是魏孝文帝时人。近人多有补充其说者。根据是:第一,“天子”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后的新称,“可汗”还是旧称。第二,“明堂”太和十五年三月始建,十月成,十八年从平城迁都洛阳。故此诗所写是十五年至十八年间事。第三,太和九年(479)有“蠕蠕犯塞,诏任成王澄讨云”,到十八年约十年,《木兰辞》所写正这数年间事,尤以后几年的可能性更大。第四,诗中“策勋”反映了北魏的史实。“十二转”并非转升十二级,因《魏书·李先传》:“转七兵郎”,与木兰转尚书郎同。主张西魏创作说的根据是;第一,“愿为市鞍马”四句与《新唐书·兵志》所说“十人为火,火有长”一致,应征者要自备战具。又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故诗产生在西魏后,初唐前,因唐玄宗以后府兵制度废除。第二,“可汗问所欲”云云证明“可汗”“天子”为一人,定是外族在中国当了皇帝,可以证明不是隋唐,而在西魏或北周。第三,《古今乐录》两次提及此诗,并列在“梁鼓角横吹曲”中,证明梁代已经采用。西魏亡于556年,梁亡于557年,说明557年前已有此诗,因此不会晚至北周。
4.南朝至初唐人写定说。张玉榖《古诗赏析》说,诗中用“可汗”字,木兰当是北朝人,而诗则南朝人所作。黄庭坚说此诗是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自朔方,恐未确,因据《旧唐书·韦元甫传》,韦氏长期在南方做官,未任朔方节度使。即使此曲是韦元甫发现的,也应得自南方,还是经南朝人写定之说较近事实。如“对镜贴花黄”句,即是南朝后期至唐初妇女的装饰。梁简文帝《倡妇怨十二韵》“生情新约黄”句、《戏赠丽人》“异作额间黄”句,唐卢照邻《长安古意》“纤纤初月上鹅黄”句等,《木兰诗》“朔气传金柝”诸句,均用词华丽,对仗工整,亦似梁陈以后体格。
5.隋代创作说。宋程大昌《演繁露》首倡此说:“据‘可汗大点兵’,当为隋唐人所作。”近人姚大荣《木兰从军时地表微》亦力主此说,而论证最详尽的是齐天举。根据是,第一,诗中自市鞍马情节可以认定诗产生在府兵制实行后。府兵制始自西魏、北周,但不见有成文,当时情况是“自相督率,不编户贯”,与诗中所写不合。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是隋以后事。这可以从《隋书·食货志》《高祖纪》《新唐书·兵志》中找到很多例证。第二,隋文帝受禅让于北周,统一中国,但由于北方长达二三百年的异族分裂统治,政治制度很难一朝统一。关于“天子”和“可汗”的混称,刚好说明隋天子和各部胡人的关系。第三,诗中写木兰脱戎装着旧装云“对镜贴花黄”句,风俗源于北周。《资治通鉴》陈纪太建十一年载,周宣帝时“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说明此诗上限不早于北周宣武帝末年。第四,《木兰辞》风格是尚武精神,不止于北朝,隋代承北周而起,在精神上直接继承北朝尚武精神。结论是:“木兰故事从隋代开始流传,《木兰诗》成于隋末或者唐初。”①
6.唐代创作说。最早收录此诗的《古文苑》称唐人作,《文苑英华》以为韦元甫作。《沧浪诗话》称:“《木兰诗》,《文苑英华》直作韦元甫名字,郭茂倩《乐府诗集》有两篇,其后篇乃元甫所作也。”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木兰诗》,唐人所作也。”近世学人徐中舒、逯钦立、唐长孺等先生并以为《木兰诗》为唐人所作。即以后出的唐文为例,第一,“昨夜见军帖”句:帖作为一种文书形式在南北朝时罕见,而在唐代却普遍盛行。吐鲁番阿塔斯那七八号墓出土 《唐西州高昌县粮帖》三件、《唐西州蒲昌县下赤亭烽帖》六件、《唐残帖》一件,可以为证。第二,“可汗大点兵”句:以征召入伍兵士为“点兵”亦唐代习用语。《唐律疏义》“吴卫士不平”条:“拣点卫士,取舍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贞观政要》“贞观二年”条有“简点”。杜甫《新安吏》《兵车行》亦有点兵语,说明是唐代用语,前代未见。第三,“策勋十二转”句:《旧唐书·职官志》知周隋十一等,只有唐代十二等。木兰由白丁酬员加十二转至上柱国。在隋代上柱国是难得的。唐高宗以后,战事日多,以功高勋也多,故实际地位渐低,见《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由此来看,“诗人叙木兰策勋十二转的时代背景应在高宗以后”。第四,“出门看火伴”句:《新唐书·兵志》载“十人为火,火有长”,是编制。王梵志诗:“同火共纾。”《木兰诗》说的“火伴”亦即同火的兵士①。
注释
① 齐天举《〈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① 唐长孺《〈木兰诗〉》补证》,《江汉论坛》1986年9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