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星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文历法·星图

星图是观测恒星的记录和查找恒星的工具。我国对星图的绘制,至迟不晚于战国时代。秦汉以前的星图都已失传,现存只是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的星图,大概要算盖图,是盖天说的产物,类似于现在所用的活动星图。我国古代保留下来的或陆续出土的星图,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意性星图,往往绘制在建筑物上或是墓顶、棺椁上,作为装饰性的东西,比较粗略,内容也往往是不完全的,有的星图甚至与一定的内容结合起来,反映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另一类是古代天文学家所使用的、科学性的星图,常常表现全天或部分天区的星象,位置比较准确,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天文学中对恒星的观测和认识水平。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到了汉代,出现了改进型的盖图。这种盖图由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组成,最里面的称为内规,又叫上规,它的半径是观测地的地理纬度,在上规以内的星辰,一年四季夜晚总可以看到,因而上规又称之为恒显圈;中间的圆圈代表赤道;最外面的圆称为外规,又叫下规,下规之外的星辰一年四季都在地平之下,永远看不见它们,因而又称为恒隐圈。恒显圈和恒隐圈与赤道圈的距离相等。这种盖图式星图,又称为圆图,它对北极附近的星辰的相对位置能画得比较准确,但离北极越远,星辰的相对位置误差就越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隋时出现了一种横图。它采用直角坐标系,以纬度方向的量作纵轴,以经度方向的量作横轴。横图与圆图相比,优缺点正好相反,于是人们总结这二者的优点,创造了横圆兼用的星图,它把上规以内的星辰画成圆图,而把上、下规之间的星象画成横图,这是现代星图画法的先驱性画法,这类图最早的当属敦煌星图。现在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星图:

(一)唐代敦煌星图。敦煌星图大约绘制于公元8世纪初,图上有1350颗星。图的具体画法是,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的所在,把赤道附近的星分为十二段,用圆筒投影的方法画出来,最后再把紫微垣画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图上。图中央有文字说明。它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采用圆、横两种画法的星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星数目最多而且最为古老的一个星图,比国外类似的星图要早六百多年。它原先藏在敦煌藏经洞中,后被英人斯坦因盗走,现今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

敦煌卷子星图

敦煌卷子星图

(二)吴越石刻星图。这是五代时的两块星图石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天文图。一块于1965年发现于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墓的后室顶部;一块于1958年冬发现于钱元瓘的次妃吴汉月墓,也在墓的后室顶部。这两幅石刻星图的直径约1.9米,图上的星并不多,主要有二十八宿和若干北极附近的星辰,有180颗左右,画得位置比较准确,图上且有上、下规和赤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盖图式星图实物。

苏州石刻天文图

(三)苏州石刻天文图。这块石刻是南宋王致远在嘉定七年(1217)所刻的,现存于苏州。王致远在与天文图同时刻石的地理图上记载说,天文图的底本是南宋嘉王赵扩的教师黄裳于1190年前后画的。它是一个盖图式星图,总高八尺,宽三尺五寸,上部绘一圆形星图,下部刻有简介天文知识的文字。星图本身直径约85厘米(二十五寸),上面共刻有恒星一千四百余颗,星的位置比较准确。图中外圆是南天星可见的界线,包括赤道以南55度以内的恒星;中圆是天赤道,直径为52.5厘米;内圆(即内规)是恒显星,直径为19.9厘米;黄道与赤道斜交,交角为24度,并按二十八宿距星之间的距离从天极引出宽窄不等的经线,每条经线的端点注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再外面还有两个圆圈,圈内交叉,上面刻有十二辰、十二宫以及州国分野的名称。全图画法冼炼,刻画逼真,反映了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水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星图之一。

(四)宋苏颂星图。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全天星图,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在他的著作《新仪象法要》中所附的一份星图。图共两套五幅。第一套是两幅横图和一幅圆图;横图一幅为东方、北方,自角宿到壁宿;一幅为西方、南方,自奎宿到轸宿;圆图为紫微垣星图。第二套是两幅圆图,它们都是以赤道为最外界的圆,一幅北天,一幅南天,北天称为《浑象北极图》,南天称为《浑象南极图》。这套图要比单张的圆图或单张的横图进步。苏颂图上标的二十八宿距度的值和元丰年间(1078~1085)的观测记录是相同的,因而这幅星图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观测而画的。苏颂星图中央是一个空白圈,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距南极35度以内的星象看不见的缘故。东北方中外官星图包括星官129个,计有星辰666颗;西南方中外官星图包括星官117个,计有星辰615颗,它是研究宋代天文学成就的宝贵史料。

(五)洛阳北魏星图。于1974年从北魏古墓中发掘出来,它高达9.5米。星象图中,银河纵贯南北,星辰为小圆形,大小不一,共有三百多颗,星与星之间用连线相连,表示星宿,最明显的为北斗七星。这幅星图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幅面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它比苏州天文石刻要早将近700年,比敦煌唐代星图早要约四百年。

北魏墓星象图

(六)河北宣化辽代星图。它为盖图式星图,星宿绘画在2.17米的圆形范围内,星宿且与美术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星图的中心嵌有一直径为35厘米的铜镜,象征天空的中心,四周有莲花瓣状的图案,每颗星用红、蓝两种颜色的圆点表示,星与星之间有直线相连,在中心莲花的周围,东北绘有北斗七星。它上面既有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又有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在围绕垂莲的四周,绘有九大圆圈,正东偏南的代表太阳,其余八个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月亮、罗睺和计都。在星图的第二层,按周天方位画有二十八宿。星象图中,总计有186颗星。星象图的最外层,绘有黄道十二宫的代表图象;西北为白羊宫,正西为金牛宫,西南为双子宫,这三宫属春季;西南为巨蟹宫,正南为狮子宫,东南为室女宫,属于夏季;东南为天秤宫,正东为天蝎宫,东北为人马宫,属于秋季;东北为摩羯宫,正北为宝瓶宫,西北为双鱼宫,属于冬季。古代星图中黄道十二宫,首次在此图中看到,反映了我国古代和外国在文化上的交流,有重大的认识价值。

黄道十二宫图

(七)福建莆田明代星图。该星图长1.5米,宽90厘米,中央绘画星图,上下为说明文字。这幅星图与苏州石刻天文图有不少相同之处,但星图中绘有红标尺,用带毛的星表示“气”,具有西方的特色,可说明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这幅星图的中央还贴有罗盘,图上的小圆和大圆分别相当于罗盘的内圈和外圈,这可说明我国民间对航海天文的重视,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天文导航,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