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国子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教育·国子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最高学府。最早建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以《周礼》有“国之贵游子弟国子受教于师”而定名。与太学同为封建社会最高学府,学习内容和教学制度与太学同,但学生家庭官阶高于太学。咸宁四年(278)定制: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教授学生。选用博士,以“履行清淳,通明典义”为标准。惠帝元康元年(291)规定五品以上子弟才许入国子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代规定文武三品以上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公京官四品、常三品勋封的儿子入国子学。宋代限于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元代以学习内容的不同分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与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主要学习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兼习算学;回回国子学主要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据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国子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明初曾设国子学,后改国子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