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 南宋诗人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1],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2],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3],拄杖无时夜叩门[4]

[1]腊酒:腊月酿造的酒。[2]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于此日祭社稷神以祈丰年。[3]闲乘月:乘月明之夜出外闲游。[4]拄杖:陆游有拄杖的癖好,曾说“予雅有道冠、拄杖二癖”,又说“拄杖,斑竹为上,竹欲老瘦而坚劲,斑欲微赤而点疏。”(见《老学庵笔记》卷五) 无时:不定时。

关山月[1]

和戎诏下十五年[2],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3],厩马肥死弓断弦[4]。戍楼刁斗催落月[5],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6],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之一,横吹曲本是西域军乐。《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此题历来以写边关将士征戍之苦及征人远别、闺中愁思为主。[2]和戎:对外屈服的别称。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派遣王之望为宋金通问使,进行议和。陆游写此诗时为淳熙四年(1177),前后相距正好十五年。[3]朱门:豪门贵族的代称,古代达官贵人之家,门户都用朱漆。[4]厩(jiu):马房。[5]戍楼:边关戍守之楼。[6]笛里:横吹曲用笛,故曰笛里。

书愤[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塞上长城空自许[4],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6]!

[1]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时作者家居山阴。[2]气如山:《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志传》:“《江表传》载,权怒曰:……近岁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此句是说陆游北望中原,看见失地未复,胸中愤恨之气郁积如山。[3]“楼船”二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进犯的史实。上句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南侵,计划从瓜洲渡江,宋将虞允文等造战舰在瓜洲阻击,金兵退败。下句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攻占大散关,宋将吴璘率部抵御,次年金兵退却。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江苏镇江对岸,与镇江隔水相望。铁马:披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南。是当时宋金边界要地。[4]塞上长城:南朝宋文帝将杀名将檀道济,死前道济愤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见《宋书》卷四三《檀道济传》)。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因此自比为“塞上长城”,并加一“空”字见出壮志难伸,悲愤无比。[5]出师一表:三国时蜀汉建兴五年(227)蜀国丞相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以表示北伐曹魏的决心。名世:名传后世。[6]“千载”句:意谓千载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堪:可。伯仲间:伯仲是指古时长幼次序之称,伯为长,仲为次。后来成为衡量人物等差之词。(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坚持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同时又表现了两鬓斑白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1],但悲不见九州同[2]。王师北定中原日[3],家祭无忘告乃翁[4]

[1]元:本来,原来。[2]但:只。九州同:古代中国分为九州,九州同指全国统一。[3]王师:指南宋的军队。[4]乃:你,你的。翁:父亲。

[解读鉴赏]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诗坛“中兴四大家”之一。陆游天资聪颖,著述丰富,在南宋诗人中是极为突出的。他的诗集除《剑南诗稿》85卷,还有《京口唱和诗》、《东楼集》、《山南杂诗》(此三种已亡佚)、《放翁逸稿》二卷,又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包括《天彭牡丹谱》及致语一卷、《入蜀记》六卷、词二卷)、《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老学庵续笔记》十卷、《高宗圣政草》一卷、《陆氏续集验方》、《孝宗实录》一百卷、《光宗实录》一百卷、《禾谱》。陆游的诗、词、文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张淏修纂的《会稽续志》就说他:“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序记之文,皆深造三昧;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时。”(《宝庆会稽续志》卷五)作为一个文人,陆游可以说得上是个全才,但是,和他的文、词相比,陆游的诗歌创作更能代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陆游是极贴近现实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正值南宋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年代。陆游在襁褓中就因为金兵的进攻随家人四处流寓。三岁那年靖康之变发生,全家逃回山阴。后来金兵渡江南侵,全家又逃到东阳(今浙江东阳),到九岁时才得以返回故乡。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陆游深受父辈们爱国精神的感染,20岁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愿,希望能够一雪国耻。他研读兵书,学习剑法,时刻准备为国杀敌。陆游29岁在临安应试时,与投降派首领秦桧结下了恩怨,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得到一个小的官职。出仕以后,他同样因为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而多次遭到排挤。张浚北伐、王炎抗金、韩侘胄北伐这几次南宋前期较大的北伐运动,陆游都是支持的。因为他们的失败,陆游在仕途上一波三折,但是他的爱国思想并未因此而被挫败,“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在他85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对国家的命运有着至死不渝的关怀。陆游在现实中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政治策略、才华和学识,全部贡献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是他性格人生的体现。朱东润先生评价陆游诗歌时说:“他的成就,是和他的时代分不开的;而他的热情和努力,无疑地使他能够最全面地代表他的时代。”(《陆游选集序》)这个评价十分准确,既指出了陆游诗歌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说出了陆游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本节所选的四则诗歌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是陆游诗歌的经典代表。

乾道元年(1165)七月,陆游调任隆兴通判,言官批评他“力说张浚用兵”,陆游即刻于乾道二年春被解职,回到山阴。此后四年一直过着山居生活。《游山西村》是这一时期内的作品。这首诗写山阴的风物民俗,风格清新,意境优美。西村,是陆游在故乡所居之处的地名。诗人出行的目的是游山,不料出门就得到农家的热情招待。诗的首联写农家的淳朴和真挚,虽然没有富贵之家那样清亮的好酒,但农民热情好客,倾其所有,流露出丰年的喜悦,也为诗人的出游平添了一些乐趣。颔联写路途中的风景:青山连绵,绿水不断,柳色葱翠,花儿绽放,的确赏心悦目。颈联写农家的风俗,节前已经透露出喜庆的气氛。尾联收束全诗,意犹未尽。诗中没有点出“游”字,却处处写游山过程中的见闻和兴致,清新愉快,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三四两联,向来为后人所称道。清人马星翼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皆极自然。”(《东泉诗话》卷二)《唐宋诗醇》则说他:“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钱钟书则将此联与前贤诗句比较,从而肯定陆游的手法高妙。他说:“这种景象前人也有描摹过,例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耿湋《仙山行》:‘花落寻无径,鸡鸣觉近村。’周晖《清波杂志》卷中载强彦文诗:‘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还有……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意’。”(《宋诗选注》)陆游的这一联,不但揽括了钱钟书所列诸位诗家的诗意,而且描写有声有色,音节琅然可听,体现了陆诗清新圆润的特点。清人李调元说陆诗“出以隽笔,每遇佳句,不啻如杨柳承露,芙蓉出水,天然不假雕饰。”(《童山文集》卷五《陆诗选序》)这首诗中的景色描写,正好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

陆游现存9200首左右的诗歌中,这类摹写工巧的“流连光景”之词数量不少。特别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作诗6400余首,而此类作品占有绝大多数。因为他写景的工巧自然,后人常常把他的诗句作为楹联,甚至当作写诗时备用的资料,“转相贩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类作品虽然成就很高,但陆游诗歌中最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还是他的爱国诗。纪晓岚认为爱国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中有柱,如人有骨”(《瀛奎律髓》卷三二《书愤》纪批)。《关山月》、《书愤》、《示儿》,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代表作品。《关山月》是一首古体诗,写于淳熙四年(1177)诗人53岁时,此时陆游在成都。他以守边战士的口吻,写出十五年来宋人对金屈服的场面:朝廷文恬武嬉,战士空余壮心;马死了,武器腐朽了,战友的白骨横在沙场,朝廷却迟迟不肯出兵。诗中的时空跨度极大:从三十壮年到白发老人,从朝廷到边疆;并且用了四个方面的描写:遗民渴望恢复,战士渴望效死,朝廷只想和亲,朱门歌舞,称臣纳贡,概括了南宋的全部社会现实,也流露出诗人的满腔悲愤。这首诗才气豪健,开阖自如,用语凝练。赵翼对陆游的古体诗评价很高,说它“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卷六),《关山月》这首诗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书愤》作于1186年陆游62岁时,此时他再次罢官乡居已有六个年头。诗的前四句回忆过去:“世事艰”和“气如山”写下了全诗愤激的基调,三四句在内容上写两地战争景象,对仗上则全用名词构成工对,声色动人。颈联写今日的感慨:壮志空许,已是志士的痛苦,两鬓斑白,更是志士的悲哀。尾联赞许诸葛亮,与全诗相比似乎是意外生枝,实际是以诸葛自比,自我激励。这首诗以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烘托出英勇志士的豪迈气概,“全首浑成,风格高健”(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而它所表现的感情又是复杂而深沉的:有愤慨,有骄傲,有痛苦,有无奈,还有叹惋和希望,曲折跌宕,雄浑沉郁,是陆游七律中的佳作。《示儿》作于1210年陆游85岁时,是诗人的绝笔诗。陆游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认识到生命终结后“万事空”,所有的事情本应该放下了,唯一牵挂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然而他对于胜利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叮嘱儿辈们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泉下得知。这是陆游最后一次诉说自己的心事,“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忘’”(《朱自清选集·爱国诗》)。陆游对国家的关怀,以他的伟大行动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虽然仅仅只有四句话,但诗人的对祖国的执著感情,实在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并激励着后世无数英雄儿女。胡应麟《诗薮》评价它说:“忠愤之气,落落28字间。林景熙收二帝遗骨,树以冬青,为诗纪之;复有歌题放翁卷后云:‘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按:指元师灭宋)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陆游死后66年,南宋灭亡,他的孙子元廷忧愤而卒,两个曾孙不食而卒,一玄孙蹈海殉国,一玄孙杜门不仕,两个来孙也拒绝元朝征辟,可谓一门忠烈。陆游爱国精神的极大的感染力,正如清人洪亮吉所言:“人悲之,人复敬之”(《北江诗话》卷三)。从这个意义上讲,《示儿》诗无愧是陆游诗集的压卷之作。

上面所讲的四首诗,实际代表陆游诗歌的两大特色题材和两种主要风格。陆游出仕前的三十余年基本是在家乡生活,中间又曾三次罢官在家闲居,自66岁时从军器少监一职罢免后直至去世。除了中途在行在修史的一年外,又在家乡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0年 他的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给了那片生育他的土地。他对故乡非常熟悉,也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所以诗歌中描写故乡山阴风物的作品是非常多的。这类作品以清新圆润的风格为主。在陆游八十余年的生命和九千余首诗歌中,忧国始终是他割舍不下的情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成为陆游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也是陆游诗歌的一面鲜明的旗帜。这类作品以雄健沉郁的风格为主。然而无论是写农村的风光,还是爱国的情怀,都和他的为人一样,热情而坦然,都是他生命本色的歌唱。陆游的一生,因为对金问题的立场而起起伏伏,所以,他的饱满的爱国情绪、执著的复国理想和他的身世遭遇紧密相联,即使是在那些写景诗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其中勃勃不平的生气。钱钟书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流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宋诗选注》)这也正是陆游诗歌最感人肺腑的地方。

[阅读思考]

以《书愤》为例,谈谈陆游爱国诗和他的人生经历的关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