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思潮、流派·俄国形式主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或简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所创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该流派由两个自发的文学研究团体组成,即1915年在莫斯科成立的以罗曼·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翌年在彼得堡成立的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歌语言研究会”。这些人大都是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专家,许多成员深受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并与当时的俄国未来主义作家关系甚密。形式主义批评没有成熟的社会和文化理论为基础,强调从文学的本体出发,反对象征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文学理论。认为当人们把文学作品看成是表现、再现的工具或将文学视之为形象思维,就会忽视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从而使文学研究变成哲学、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他们强调,只有文学性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而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便是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的形式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文学家说什么并不比怎样说更为重要。文学的存在并不是以传达某种意义或思想为前提,意义或思想只是一种素材,或称“语言事实”,文学是依靠作品自身的功能性手段才利用这些素材的。因此,形式才是文学的核心。在此前提下,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具体理论,他认为,艺术和文学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已经陌生的感觉,使人重新感受事物。由此,他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认为文学是人们日常无意识的实用语言经过艺术化以后转化为新鲜神奇的作品,日常的实用语言在艺术化过程中变得“陌生”了,它不象日常语言那么实用和自然,而是变形的,因而产生陌生感,造成惊奇的效果。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不仅在于理论框架的建构,更突出的还在于他们在诗歌、小说、文学史研究诸多领域里的大量具体批评实践。正是在这些方面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批评方式的开拓中,作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工作。但由于对形式的过分强调和理论上的不完善,一直受到传统文艺学,特别是俄国和后来的苏联马列主义文艺学的强烈抨击。30年代,迫于政治压力和理论困境,两个研究小组相继解体。从此,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理论在苏联衰落。1920年后,雅各布森迁居捷克斯洛伐克并于1926年创立布拉格语言学派,将俄国形式主义的诸多理论丰富、改造,传播开去。至今许多研究者将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语言学派相提并论,它对当代西方诸文学批评理论都有直接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