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清代戏曲·清代的宫廷戏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戏曲·清代的宫廷戏剧

皇宫里进行文艺演出,古已有之。在戏曲形成以前,宫廷演出的内容主要是歌舞。戏曲形成并在民间流行以后,戏曲就成了宫廷里演出的主要艺术形式。之所以清代的宫廷戏剧特别受到注意,而且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虽然元代和明代皇宫里都演出戏曲,但唯有清代,宫廷演戏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建造,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盛。在清代中期传奇衰落之时,就有文人想通过为宫廷写剧本来寻求出路。例如乾隆中期的传奇作家张坚对当时传奇的行情不好很是不平和不甘,恰好当时“天子方重典乐,念清庙明堂、祭享朝会诸乐章,务尽美善,以悦神人听,而旧辞多不可用,欲重制新声,设乐部,开音律馆,命大臣为总裁,募海内知音者勷其事”(张坚《梦中缘》徐孝常序)。于是,他的友人有的打算推荐他,有的劝他去为宫廷写戏,虽然他没有去应征,但从此事可看出当时朝廷为内廷演戏准备剧本是大张旗鼓,弄得世人皆知的。

其二,关于清朝以前宫廷演戏的情况,虽然有一些零散的记载留存下来,但总体说来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而清代却有较多的关于宫廷演戏的材料保留至今。这些材料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清初一些文人为宫廷演戏专门写的剧本。这些剧本又分两类:一类是据著名的长篇小说或历史演义改编,这类剧本的体制多是长篇连台本戏,从传奇发展的历史看,这种连台本戏的剧本体制是十分特殊的;另一类剧本是短剧,即所谓“开场戏”、“月令承应戏”和“庆典承应戏”等。这类剧本的数量很大,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卷共著录清代杂剧名目1300种,其中第八、九、十共三卷著录的509种都是这些专门为宫廷演出写的短剧,占清代杂剧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另一部分珍贵的材料是宫廷里戏曲演出的档案,这批档案嘉庆朝以后的保存下来的较多。宫廷演戏虽然只是为皇帝服务的小范围里的艺术活动,但因为封建时代皇帝的特殊地位,宫廷演戏往往反映一个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与民间戏曲有紧密的联系,涉及到许多民间流行的优秀剧目、优秀戏班和优秀演员。宫廷演戏的兴旺,还对提高整个戏曲艺术的水平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它是戏曲发展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根据目前已知情况,在我们看来,清代宫廷戏剧研究重点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基本史料的清理和研究。

1924年,朱希祖在北京宣武门外汇记书局发现了升平署档案及抄本戏曲共一千数百册,其中演戏所用的曲本有六七百种,其余是清代宫廷演戏档案。他悉数购得,并进行了整理。1932年12月,朱希祖在《燕京学报》第10期上发表了《整理升平署档案记》一文。周明泰将这批档案的重要部分进行分类摘录,1933年出版了《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一书。王芷章也研究整理了这批档案,1937年出版了题为《清升平署志略》的著作。这些文章和著作,是对清代宫廷演戏档案最初的整理和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清代宫廷演戏研究的重要依据。但是实际上,除了清代前期(嘉庆朝以前)的演戏档案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毁以外,嘉庆朝以后的演戏档案并非全都流失到民间,也就是说,除了朱希祖所搜罗的流失到宫廷外的档案外,还有大量的档案保留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所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希祖、周明泰、王芷章诸位戏曲史家对这部分材料的整理是有缺失的。

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才又陆续问世。例如朱家溍70年代发表的《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和《清代戏曲服饰史料》(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等论文,后来他的《故宫退食录》(北京出版社1999)一书中也收有多篇关于内廷演戏的文章。针对《清代戏曲服饰史料》一文谈到的关于《穿戴提纲》的年代问题,龚和德发表了《〈穿戴提纲〉的年代问题》一文(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单士元是在故宫工作了数十年的明清档案专家,他的清代档案研究中也有关于内务府演戏档案的内容,如《管理宫廷生活的清代内务府组织机构及其档案》(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其著作《我在故宫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的“清史档案研究”部分,也有关于内廷演戏的内容。此外,丁汝芹在查阅、研究了大量清代内廷演戏档案后,发表了《清宫演戏史事》(载《燕京学报》1998年第4期)和《从清代档案看乾隆查饬戏曲本事》(载《燕京学报》1997年第3期)等文章以及专著《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对清代内廷各个时期诸如皇帝对戏曲的态度、剧团体制、演戏形式、剧目、戏台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二,围绕内廷演戏诸多问题的深入探讨。

近些年来,关于清代宫廷演戏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出现一些研究成果。有的是针对老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是提出新的问题。在清代内廷演戏史上,先后由南府、景山、升平署等机构管理宫廷里的戏曲演出活动。关于这些机构的沿革情况,陆续有些学者进行探讨,如庄逸清的《南府之沿革》(载《戏剧丛刊》第2期)、郎秀华的《清代升平署沿革》(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1期)等。在这些机构的沿革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是南府被撤销,民籍艺人被全数裁革。代之以升平署,仅保留太监艺人承担宫廷里的演戏任务。这是清代宫廷演戏的管理及演出机构的一次大的变更。此事发生在道光七年(1827)。过去一些研究者解释此事发生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诸如道光帝不爱看戏,或是为了安全考虑,防止天理教林清教徒再度攻入紫禁城;还有人说是因为道光为皇子时,非常喜欢外省进贡的三件貂皮褂,但嘉庆皇帝将其中上好的给了民间艺人,成色差的给了他,为此他耿耿于怀,所以他登基后裁去了全部民籍艺人(《清升平署志略》)。这些看法中,有的传说或推测的成分太多,难以为据,也有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接受,如因为道光皇帝崇尚节俭,所以裁去了民籍艺人。事实上内廷演戏体制作了这次变动之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朝廷的开销。现在有学者提出,这一变动与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即花雅争胜、昆乱易位的局势有关。认为“道光皇帝的作为,不论从原因,还是从结果上说,都是削弱、动摇了昆弋权威地位在皇宫中保存的最后据点”,为乱弹戏公然进入宫廷打开了通路。另外如对宫廷剧本的不同版本、宫廷演戏与民间演戏的关系、宫廷演戏的剧目等方面的问题都从一定角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李玫《从目连戏看民间剧作与宫廷剧作艺术上的差异》一文(《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以同写目连题材的宫廷剧作《劝善金科》和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为例,从说唱痕迹的留存与否等几个方面讨论宫廷剧作与民间剧作艺术上的不同。朱恒夫《明清目连戏散论》(《中华戏曲》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刘桢 《清代目连戏概述》(《中华戏曲》第14辑)《〈劝善金科〉民间本与诗赞系戏曲》(《中华戏曲》第17辑)等文章涉及、讨论了《劝善金科》的版本及演出等问题。丁汝芹《康乾年间的万寿庆典与三庆徽班进京》一文(《燕京学报》新八期),讨论康熙至乾隆年间数次规模盛大的万寿庆典与三庆徽班进京的关系,以及对民间戏曲发展的影响。李玫《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一文(《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从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究竟是什么时候进入宫廷,有多少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曾在清代宫廷里演出,演出的场合、演员等问题入手,讨论这些折子戏进入宫廷后的变化以及与民间演戏的联系。另外,各种清代戏曲史著作或清代戏曲研究的专著都或多或少涉及清代宫廷演戏的问题。总之,研究者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问题入手,使清代宫廷戏剧的研究趋向深入。

注释

① 幺书仪《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