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与社会文化·隋唐五代文学与幕府·幕府文人的分布和意义
由于唐代的方镇使府制度,入幕文人分布引起的文学现象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大致可以了解文人进入方镇使府的规模,从节度使设置始,到玄宗末,进入使府的文士有174人次,肃宗至德宗朝有1012人次,顺宗至武宗朝有930人次,宣宗至唐末有710人次,加上入幕时间不详的共有3158人次。同样,对入幕文人的素质也可以进行统计。从节度使的设置到玄宗天宝末,进入幕府的诸科登第文士有29人次,肃宗至德宗朝有351人次,顺宗至武宗朝有404人次,宣宗至唐末有215人次,加上入幕时间不详的共有1050人次。据对文人分布和文人素质的统计,可以看出:(一)文士入幕在安史之乱前后发生重大变化,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素质上看都是如此。(二)肃宗、德宗年间文人入幕形成高潮,与文士避乱南方在政治经济上寻找依托相关。(三)方镇幕僚进士及第出身者占绝对比例,是因为方镇多用文吏。朝廷规定,幕僚必须有出身。大量及第文士不能仕于朝廷,入幕也是为寻求出路。(四)文学家占籍多为北方而为幕僚则多在南方,这顺应了安史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形势,客观上促成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五)文人进入南方幕府人数的多与少正好对应了南方区域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即发达富饶地区 (如淮南两浙)、次发达富饶地区(如荆南山南东道)、落后地区(如岭南福建),这样有助于解释幕僚分布的规律。这一文人分布的格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学现象。比如通过分析使府文士与流寓江南士人的合作,认识8世纪后期区域性文学活动的特点,即大历年间因使府唱和吸纳幕外文士参加,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规模,其后代之而起的使府唱和则是以府主为中心、以幕僚为基本队伍的小型文人活动。又比如,可以根据幕府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特点,揭示安史之乱后南方使府文人对唐代文学区域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唐代诗歌在中唐以后呈多元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就内容来看,使府文学的地区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的关注,如对楚文化的关注即是一个方面;二是对特定区域民情民俗的记载; 三是对特定区域山川风物的关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